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 > 正文

胸痹的中医治疗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4-02-28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西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其他如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胃炎等,出现胸闷、心痛彻背、短气、喘不得卧等症状者,亦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本病证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本病证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因实致虚,亦有阴虚致实者。

由于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为本虚为主的特点。其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以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标实当泻,本虚宜补。

辨证论治:

1.心血瘀阻证

证候: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扯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黯,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病机: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合营通脉;柴胡桔梗、枳壳、牛膝调畅气机,行气活血;当归、生地补养阴血;降香郁金理气止痛。

2.气滞心胸证

证候: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是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宇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病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香附陈皮理气解郁;川芎、赤芍活血通脉。

3.痰浊闭阻证

证候: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病机: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药: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栝楼、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半夏、胆南星、竹茹清化痰热;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石菖蒲、陈皮、枳实理气宽胸。

4.寒凝心脉证

证候: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病机: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治法:新闻散寒,宣通心阳。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薤白、瓜蒌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当归、芍药、甘草养血活血;枳实、厚朴理气通脉;大枣养脾合营。

5.气阴两虚证

证候: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晄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太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病机: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大补元气,通经利脉;肉桂温通心阳;麦冬玉竹滋养心阴;五味子收敛心气;丹参、当归养血活血。

6.心肾阴虚证

证候: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病机: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心脉不畅。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滋水益肾,以降虚火;人参、炙甘草、茯苓益助心气;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交通心肾,养心安神;丹参、当归、芍药、阿胶滋养心血而通心脉。

7.心肾阳虚证

证候: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晄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病机:阳气虚衰,熊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补真阳,肉桂振奋心阳,炙甘草益气复脉,熟地、山萸肉、仙灵脾、补骨脂温养肾气。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