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脾胃互为表里,慢性胃炎常见脾胃同病,法宜脾胃同治。“胃为阳土,得阴自安,宜用甘平或甘柔濡润,以养胃阴”;“腑以通为补, 胃气以下行为顺”;“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宜升宜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纳运功能减弱,气血化生之源不足,会出现脾胃气虚的结果。
借助现代检测方法辨证施治
借助现代检测方法如电子胃镜、钡餐摄片等以协助诊断,并根据检测结果,选加专效药物以增强疗效。如消化道溃疡胃酸过多者,则加海螵蛸、瓦楞子、珍珠末;胆汁反流者,则加柴胡、郁金、枳实、川楝子;有幽门螺杆菌者,则加黄连、蒲公英、金银花之属;电子胃镜下见糜烂,则加丹参、田七、蒲公英。
养胃降泄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宜降则和”,胃为阳土,胃阴虚则易生内热,故应在甘寒濡润之中,稍佐微苦清泄之品,以遂其通降之性。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应以《千金方》温胆汤为基础,自拟安胃温胆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药虽平淡,收效甚宏。方药为茯苓15g,半夏12g,枳实15g,竹茹15g,橘红5g,沉香5g,乌药15g,百合15g,太子参15g,白芍15g,甘草5g。方中取太子参、白芍、百合、甘草甘凉柔润以养胃阴;橘红、半夏微辛之通降,竹茹、枳实微寒之清泄,再合用沉香、乌药理气调中,则甘柔中清补而不腻滞,实为良法。阴亏明显者去乌药加沙参、麦冬;内热明显者加蒲公英、黄连、金银花之清化而远苦燥;兼见脘腹胀满改枳实为枳壳,加厚朴、羊草结以增强行气消胀之功;以胃脘痛为主要表现者,加延胡、郁金、木香行气止痛;纳呆食滞者,加鸡内金、麦芽消食开胃。
建中益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迁延日久不愈发展而成,具有病程长、易反复、难治愈的特点。临床上以胃脘部胀痛或隐痛、纳后尤甚、嗳气、纳差、神疲乏力为主要症状,主要病理改变是胃黏膜变薄、腺体萎缩、胃黏膜失去了正常色泽变为灰白色。属胃脘痛、痞证等范畴。本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关系密切。提出应以建中益脾为治法,脾贵运而不在补,益气以健脾为先,不宜选用海螵蛸、瓦楞子之品, 宜用小建中汤。面色不华加黄芪、当归;胃痛明显加田七、丹参、延胡、沉香、党参。此方建中益脾,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与适应能力,调节、健全消化机能,有助于黏膜的新陈代谢与黏膜病变的恢复。
疏肝和胃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为上腹持续性烧灼痛,餐后疼痛加重,少数病人可表现为胸骨后痛,或胃部不消化感觉。胆汁性呕吐是其特征性表现,由于胃排空障碍,呕吐多在晚间或半夜时发生,反流性疾病属吞酸、呕吐、嘈杂、噎嗝、胃痞、胃痛、梅核气、食管瘅等范畴。其病因多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胆热犯胃等。治胃病应不忘疏肝,脏腑生克中最常见的是肝木克土,故《临证指南》专辟“木乘土” 一门。反流性胃炎患者,每有胁痛、肠鸣、呕恶、气撑至咽、心烦易怒、脉弦等症,均是肝木横逆克土之象,此时治胃勿忘疏肝,于治脾胃方中加入四逆散。并认为柴胡不与葛根、升麻为伍,升提之性极微。如徐灵胎云其“能于顽土中疏理结气”。同时要善用川楝子与麦芽,川楝子既可佐柴胡疏肝,且其性下行。麦芽既可伐肝,又能化滞,与四逆散同用,相得益彰。选方用药:柴胡15g,川楝子15g,延胡索15g,郁金15g,白术15g,枳实15g,厚朴10g,甘草5g, 麦芽20g。方中柴胡、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从肝而治;白术、枳实、厚朴、理气解郁,宽中消痞,且枳实与白术相配,增强行气消痞之力;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和胃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