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继之,内膜创面又从基底层开始修复,由腺管断端长出新上皮将内膜表面覆盖;由血管断端长出新血管,新血管垂直于内膜表面,细而长,但此时内膜极薄,厚约1-2mm,腺体小,腺管直,细胞呈方形,位于基底部。因此月经期实际上是上一周期的结束,又是新周期的开始。
(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在卵泡期,输卵管上皮细胞受雌激素影响,纤毛细胞变宽大,核近表面,无纤毛细胞的核靠近基底部,细胞内无分泌颗粒。到黄体期,在孕激素作用下纤毛细胞变短小,无纤毛细胞则凸出于表面,且含大量糖元并有分泌,有利于孕卵在输卵管运行过程中吸收营养。
2.子宫颈及其分泌物的周期性变化子宫颈粘膜周期性变化不明显,但其腺细胞分泌粘液却有周期性变化。月经干净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低,子宫颈粘液分泌量也少,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不断提高,宫颈粘液的分泌量逐渐增多,且变稀薄而透明,状若蛋清。至排卵期分泌量达高峰,粘液可延展拉成细丝状,将粘液涂于玻片上干燥后,显微镜下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在月经周期的6-7天即可出现,至排卵前结晶形状最典型。排卵后,在孕激素作用下,粘液变粘稠而浑浊,延展性也差,拉丝时易断裂,涂片干燥后镜检,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消失,代之以呈条索状排列的椭圆体。
3.阴道细胞的周期性变化在排卵前,阴道上皮在雌激素影响下,底层细胞增生,渐渐演变成中层与表层细胞,表层细胞角化程度增高,细胞内糖元含量增多,经寄生于阴道内的阴道杆菌分解而成乳酸,使阴道内保持一定的酸度,从而抑制了致病菌的繁殖,称之为阴道的自洁作用。排卵后阴道的上皮细胞在孕激素作用下,加速脱落,脱落的细胞多为中层细胞或角化前细胞。临床上常根据阴道脱落细胞的变化了解卵巢功能。
五、性周期的调节
性成熟以后,由于卵巢周期性变化,使其生殖器官也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称性周期。卵巢分泌性激素并能作用于它的靶器官,主要是由丘脑下部和脑垂体调节的,称为下丘脑-脑垂体-卵巢轴,此轴又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月经只是性周期的重要标志,它正常与否可以反映整个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
(一)丘脑下部对脑垂体的调节
已经证实,丘脑下部某些神经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nRH)。GnRH为十肽类激素,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通过门脉循环到达并作用于垂体前叶,调节垂体两种激素即促卵泡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合成与释放,使垂体的两种促性腺激素离开细胞,进入血循环。丘脑下部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呈脉冲式分泌,平均每60-120分钟分泌一次。在卵泡期脉冲的幅度和频率均较高,在黄体期其幅度降低,频率减慢。在下丘脑的神经元细胞中存在着性激素的受体。
(二)脑垂体对卵巢的调节
脑垂体在GnRH作用下产生的两种促性腺激素(FSH、LH)都是糖蛋白激素,能直接影响卵巢的周期活动。在卵巢的颗粒细胞和间质细胞膜上有FSH的受体,在FSH作用下,颗粒细胞的芳香化酶被活化,靠近卵泡的间质细胞分化成内外两层卵泡膜细胞。同时FSH与雌激素的协同作用使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膜上合成LH受体。
因此,卵泡期,FSH可使卵母细胞增大,卵泡发育、成熟,并使卵泡内膜细胞及颗粒细胞产生雌激素。在排卵前24小时雌激素水平出现第一个高峰。
排卵期,FSH和LH协同作用,特别是LH的峰式释放,导致成熟卵泡的破裂与排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