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络学说是千百年的实践,长时间摸索,归纳,整理而逐渐形成的一套完整理论,它与按摩术戚戚相关,如果用按摩、穴位、经络这三个发展阶段来说明经络的形成是较为实际的。经络的形成主要是以穴位及其主治性能为基础的,而穴位的概念是通过一段漫长时期“面”的实践中才被逐渐认识的,这种认识过程也正如《灵枢·经水》中所述是通过“审、切、循、扪、按”的方法所完成。最初人们不可能认识到人体有所谓的穴位,只是无意识的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偶然受到触碰、挤压以及遭受其他一些损伤后,原来患有的某种疾病竟然获得减轻或解除,于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身体某部位不适时会用手反复抚摸或按压而减轻痛苦和不适,这种类似情况不断积累,就对体表某些部位的特殊作用有了一定认识,经过有意识的反复实践逐渐形成体表“点”的概念,这就产生了腧穴的设想。从一个点到认识多个点,由偶然的触碰、损伤和抚摸,发展到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方法寻找求证而确定穴位,定下名称,又把穴位的主治功能进行整理、分析,加以归纳,把性能相近或相同的“点”联系在一起,由“点”形成了“线”,这就产生了经脉的概念,同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反复体验考证总结而上升为理论,这就是经络学说,反过来理论又指导着临床。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络来源于穴位,穴位来源于按摩,按摩来源于实践。
二、按摩术渊源久远,可追溯到人类之始,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实践与智慧的结晶。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详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距今几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着他们为了生存,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用原始的劳动协作来对付自然界的种种不利因素,抗击着猛兽的侵袭以获得必要的食物,同时也相应地逐渐积累了原始的医疗知识,他们在劳动和部落搏斗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外伤等病痛,这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在伤病的躯体上进行无数次的抚摸按压,以减轻或消除病痛,从偶然发现到有意识的体证找寻,从点滴体会到有目的的积累,经过长时间反复实践和归纳,就总结出了我国最原始的自然疗法,这种简便易行的疗法即为按摩。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我国最早的一部按摩专着《黄帝歧伯按摩经》应运而生,可惜已散佚。但《灵枢·背腧篇》中就有“浴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化中而痛解”的论述,以及《周礼注疏》中关于名医扁鹊运用按摩法治疗虢太子尸厥的记载,《诸病源候论》中说:“为断皮肉骨髓伤筋脉,皆是卒然至损,故血气隔绝,不能周荣,所以须善系缚、按摩、导引。令其气血复也。”就说明了按摩术在祖国医学治疗学上的重要地位与按摩疗法在当时已被广泛应用的现状。从马王堆发掘出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关按摩的记述则较《内经》还要早,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科技不发达,只靠最简单的劳动工具,不可能有其它超越现实的手段医治疾病。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形成,使生产力得以较快发展,按摩术经过不断总结,已成为当时主要防病治病的手段,对人类的健康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所以说按摩疗法是人类为了求得生存与威胁其生命的各种不利因素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按摩疗法之所以把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指导,是因为经络学说是解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临床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所以有“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以及后人所说的“治病不懂经络,抬手举足便错”的论述,就说明了经络的重要性。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巨着《黄帝内经》对经络的内容已有较完整的记载,而且形成了系统理论,其指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籍以“运行气血,濡养机体”,使人体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学说在当时科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能自成体系,延续千年而不衰,被世界所承认,并得到现代科技方法进一步的客观研究,足以证明了经络在人体的重要性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