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按摩的兴旺发达与社会的发展成正相关,哪个时期社会安定了,经济发展了,哪个时期的按摩术就得以很好的发展。远古时代,由于按摩行之有效,操作简单方便,容易掌握,所以很快在社会上得以迅速应用。夏商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事业有所进步,同时出现了中药,按摩术和中药已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医疗方法。春秋时代,涌现出众多医学思想学派,对按摩治病有了新的认识,并形成了一些手法。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封建集权制国家,医学理论也得到统一认识,按摩随着医学发展而形成独立体系,按摩史上最早的按摩专着《黄帝歧伯按摩经》在此时成书,总结了前人对按摩的认识和经验,对按摩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在医事制度上,《隋书·百官志》记载隋朝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二名,唐代继承了这一制度,《唐六典》中记载:太医署有按摩工56人,按摩生115人,当时按摩科分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和按摩生几种。同时推出了小儿按摩的新方法,并且随着对外交流的活跃,按摩也作为一门医学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宋金元时期,按摩应用更加广泛,并且更重视手法的分析,如《圣济总录》中说:“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膏,曰按曰摩,适所用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剽悍者有所归宿。”是人们对按摩的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清时期,随着人们对按摩力学作用认识上的提高,将按摩改称推拿,小儿按摩,保健按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包括按摩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几乎到了灭亡的边缘,极其宝贵的手法经验仅仅散存于民间和一些老辈医师手中,部分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按摩术的发展有目共睹,全国各地举办培训班和专业培训基地,中医院校设立了针灸推拿系,许多医院成立了按摩科,相继出版了许多按摩专着,对一些古籍进行了发掘,总结出按摩手法上百种,对其作用原理的现代研究也更加深入,不但用于治疗骨伤病,同时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形成了众多流派,可谓群星璀璨,保健按摩因其效果显着,经济方便,无毒副作用,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正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在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下,逐渐被细分为许多分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新的应有贡献。国外按摩业也在近30年得到很快发展。同时现时期按摩的教育、培训、管理、推广、发展也仍然有很多问题正待解决
五、按摩疗法作为古代一种主要治疗手段,并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是有文字记载的,甲骨文中反复出现的“殷”字,许多学者认为是按摩的象形字。在《黄帝内经》18卷126篇中有29篇40余条涉及按摩,记载手法达10多种。第一部按摩专着《黄帝歧伯按摩经》十卷与《黄帝内经》同出一个医学流派,很可能《内经》以论病为主,针灸作为主要的治病手段,而《黄帝歧伯按摩经》主要以养生为主,将按摩作为主要的保健方法。《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明确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亦按摩醪醴”和“按摩勿释”等经文。《扁鹊仓公传》有“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醪酒、砭石、跷引、按抚(案 )、毒熨。”此文所说古之俞跗是一位擅长以按摩之类外治疗法治病的医家。从象形字上看殷人的按摩技能高于其它部落,因此把表示按摩的“殷”字刻写在民族的徽章上,成为国家的象征,民族的标志。以后各个朝代都有按摩的记载。
四、因地理条件,气候变化,自然环境和物质生活的差异,各地域可产生不同的疾病类型,古代人们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不同地方创造出了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从医学地理学的观点总结出了“砭石从东方来,九针从南方来,毒药从西方来,灸法从北方来,按摩从中央出”的多种医疗方法与地域渊源,这些疗法对促进人体健康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人类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中原大地,物产丰富,正适合人类繁衍生息,同时又是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平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证明比较系统的按摩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中部地区,即黄河流域中原一带,并且与当地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地方常见病,多发病有关。而东方的砭石,西方之毒药,南方之九针,北方之灸法与按跷相比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差距,从“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来看,只有到了有火种时才逐渐认识到火的重要,能取火才能会使用灸的方法: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冶金术的发明才可能产生砭石和九针。所以,其它疗法与按摩术相比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从人类发展史上证明这些疗法都晚于按摩疗法。可以说按摩是祖国医学中最古老的一种,堪称祖国医学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