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体阴虚或房劳多产,数伤阴血;或既往经量过多,耗伤阴血;或情志内伤,气火伤阴;或大病久病,穷必及肾等。到绝经前后,六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将竭,精亏血少,则肾阴更显不足。肾阴不足,常随个体差异而有不同的病理变化。
(一)肾阴虚
见病机分类如下。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此年龄阶段的生理、病理基础以及患者体质情况、生活环境、疾病史、家庭、社会等诸因素有关。人体的自然盛衰过程由肾气所主,肾气为五脏六腑之本,也是维持阴阳之根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命门余义》)。肾主生殖,对“精髓、骨、脑、齿、腰脊、前后二阴髀股、足跟、足心所生病”(《医方类聚》)均有影响。妇女在绝经前后,生理上随着肾气的衰减,天癸衰少,精血日趋不足,肾的阴阳失调,因此,在此年龄阶段或早或迟地出现某些与肾生理变化有关的现象,如月经紊乱至绝止,颜面憔悴头发开始斑白,牙齿易碎裂,易倦怠乏力,健忘少寐,情绪易波动等,禀赋强健者可自身调节逐渐适应,但部分妇女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以致肾的阴阳失衡,或偏于肾阴虚,或偏于肾阳虚,甚则阴阳俱虚。肾气既乏,无以济心、养肝、资脾、益肺、聪耳、壮骨、健髓、营脑,并可引起心肾不交、肝阳上亢、脾肾两虚、清窍失养,而出现一系列相关的围绝经期诸症但因妇女一生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易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所以临床以肾阴虚为多见。现将临床常
中医病因病机
近年关来于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规律、有效方药的系统研究以及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及实验研究的方面,均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中医古医籍中原无与此相应的病名,但对绝经的年龄界限及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习以及中医药的治疗亦多见记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等,但直到1964年,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卓雨农根据历代医籍述说,结合合临床实践,才提出了“绝经前后诸症”这一病名,并得到同行公认,纳入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妇科学》教材,从而与西医“更年期综合征”相应,亦符合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涵义。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是女性机体内功能减退细胞老化凋亡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反映出来的某些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的围绝经期妇女都出现症状,约有10%~15%的人症状明显,需要医治,而多数妇女症状很轻或不知不觉度过了围绝经期。围绝经期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三个阶段,年龄范围在40~65岁时期。一般绝经前5~10年,生殖功能开始减退,绝经后6~8年,可以认定已进入老年,可见围绝经期近达20年之久。近10年来,国际上围绝经期医学发展很快,对围绝经期的研究重点,已从围绝经期综合征等自限性疾病,转移向心血管病、骨质疏松症和老年痴呆症三大病症上。但部分妇女在围绝经期出现的轰热、汗出、失眠、烦躁、易激动等症状,或相继出现心悸、高血压、阴道干涩、性欲低、尿频急、牙松动、腰背疼痛、排肠肌痉挛、记忆力明显减退、认知障碍等症状给患者及家人带来的痛苦仍然不可忽视。而围绝经期综合征表现的症状繁多,又常因人而异,且与其他病的类似症状较难鉴别,诊断上亦存在一定难度,加之疗程较长,有的病人难以坚持,所以,从多方面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仍然十分必要。
妇女自生育旺盛的性成熟逐渐过渡到老年的一段时期,生理上亦随之产生一系列变化,有的妇女相应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症状,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