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方剂 > 儿科方剂 > 正文

儿科治法和中药用量服法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1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 小儿内治用药要点

  【要及时、正确和谨慎】

  小儿生理特点之一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属“稚阴稚阳”之体,在病理上发热容易,变化迅速,寒热虚实转化很快,稍不注意,即可轻病变重,重病转危,因此小儿患病后,必须争取时间,及时治疗,不能拖延。

  在用药时要查明病因,辨明疾病表里、寒热、虚实的属性,了解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只有掌握了辨证施治的规律,才能给予正确有效的治疗方药,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只要及时、正确用药,往往见效甚速。若用药稍有不当,也极其容易损害脏腑功能,并可促使病情剧变。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特别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小儿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还应谨慎。谨慎用药,不仅是为了用药对证,即使对证,在用量和用药时间上,也要十分注意,用量过大同样会导致不良反应,轻则呕吐泛恶,重则可以出现各种药物反应,如生大黄会引起暴泻,乌头会影响心脏功能,山豆根会引起剧烈呕吐等。用药时间长短,要考虑到患儿本身体质状况,尤其慢性疾病,需长期服用中药,更应辨明体质情况,如素体阴虚,但需服用药性温热的中药治疗某些疾病,则必须控制热性药物用药时间,并加强对症状观察,或在温热药中加入一定量养阴药物,防止进一步损伤阴津。

  【要中病即止】

  这是小儿内治用药另一特点,小儿机体柔弱,如草木之方萌,对中西药物的反应均十分灵敏,应用时必须根据患儿个体特点与疾病轻重,区别对待,不能干篇一律,特别是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攻伐之品,应用时更须审慎。苦寒的中药会削伐生发之气,如果用时过长可使人之正气受损,脾胃受伤,常可出现头晕乏力,气短自汗,纳食呆滞,甚者呕吐泄泻,时时腹部冷痛等;辛热的中药足以耗损真阴,损伤津血,轻者出现“上火”症状,如咽燥干痛,口渴欲饮,鼻部出血,大便于结,眼鼻发干等,重者可出现头晕失眠,口渴欲饮,入夜盗汗,午后潮热,小便短赤等;攻伐之剂用之不当会引起患儿气阴亏损,或导致呕吐、泄泻不止,出现气虚液脱,造成失水及电解质紊乱。因此小儿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谨慎,还必须中病即止。如治疗小儿病毒性感冒,出现高热不退,汗不出,用辛凉解表、苦寒解毒药治疗。一般用2~3天,高热一退,方中发散与苦寒药品,就应减少,一般再用药l~2天就可停药。再如治疗小儿积滞、疳证,常用消食导滞之品,当患儿因食滞内停,用消导药后腹胀消失,大便通畅,舌腻化净,胃纳即可好转,此为食滞已消的表现,如果错认为这些消食导滞药可用来开胃口,而继续长期服下去,将适得其反,不仅胃纳又会转呆,还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及脾虚气弱的症状。

  【要抓住疾病本质对证治疗】

  在治疗小儿疾病过程中,要针对主要病因进行用药治疗,要善于抓住疾病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用四诊手段,收集辨证资料,全面了解疾病的形成原因,分析清楚发病的机制,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投以对证的药物。如婴儿腹泻,可由湿热、伤食、脾虚等多种原因引起,虚实寒热相去甚远,因此必须详加辨证,循因追源。如果是湿热引起的,当用清热利湿的方药,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食引起的,当用消食导滞的方药,如消乳丸、保和丸;而脾虚引起的,当用健脾止泻的方药,如参苓白术散等。这样对疾病的证治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中医常强调“治疗必求其本”,这个“本”就是指疾病的主要矛盾。当然有时根据矛盾转化的具体情况,也要灵活对待,如疳证小儿,是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需健脾补气为主,但染上感冒,就应先予清热解表,把感冒治好后再去调理,这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也有些疾病虽然疗程长,但不能间断治疗,如白血病有皮肤感染,皮肤感染是“标”,白血病是“本”,这时治疗必需“标本兼治”,方能奏效。

下一篇:小儿脱肛偏方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