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要说耳鼻喉科经常诊治中耳炎这个病,那一点不稀奇。可是我工作的儿童保健科接触的几乎都是健康状况下来接种疫苗的小宝宝。却在前些天上班时,连续遇到了两个孩子已经患了中耳炎,而家长却全然不知的事儿。因此,特别想在这片园地里在与家长重温一下小儿中耳炎的预防和早期发现。
例1:孩子6岁了,告诉妈妈耳朵里有东西流出时,家长才发现那里有黄色的分泌物。与之交谈时得知孩子一直有过敏性鼻炎,前些天似乎记得孩子说耳朵痛,后来就没事了,问问能否接种疫苗?结果:转至耳鼻喉科被确诊。
例2:宝宝1岁多,在接种疫苗前照例要问家长孩子近期的身体状况,家长反映说昨晚孩子莫名其妙大哭,深度询问得知,半月前宝宝有流涕感冒病史。结果:同上。
今年北京的春天有点邪,温暖的气候迟迟不愿来临,这种寒冷和早晚温差大的季节交替的气候,很容易使宝宝的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感冒发烧,症状严重以及迁延不愈的感冒又很容易引发中耳炎。这两个孩子的情况足以说明了感冒不可小视,感冒的后续护理依然重要。
宝宝患了中耳炎,妈妈怎样识别:
1、 全身症状:急性中耳炎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有发热、畏寒及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 耳痛:中耳炎时耳深部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吸吮、吞咽及咳嗽时疼痛加剧。大孩子会诉说耳痛,小婴儿由于不能语言表达,可表现为烦躁、哭闹、夜眠不安、摇头或用手揉耳;因为吸吮和吞咽时耳痛会加重,所以小儿不肯吃奶。个别小儿会拒绝碰触耳部。
3、 鼓膜穿孔:鼓膜穿孔后耳内可有液体流出,初为血水样,以后变为脓性液体。鼓膜一旦穿孔,耳痛可顿减,体温也随即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患儿也随之变安静了。
4、 根据统计,婴幼儿在3岁以前,约有70%得过中耳炎,其中有99%是因为感冒所导致的。因此,在宝宝感冒后的一段时间内,家长不能掉以轻心,悉心观察。
5、 患有鼻炎可以增加中耳炎的机会,28%的中耳炎有过敏性鼻炎的存在。
小儿为什么容易患中耳炎:
小儿因为抵抗力低下,常会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婴幼儿的咽鼓管尚未发育成熟,仅为成年人的一半长,而且有管径粗,位置较水平,管口常呈开放状的生理解剖特点,因此,鼻咽部细菌及分泌物容易经过此管进入中耳鼓室而引起中耳炎。特别是不会表达的宝宝,常常会被家长忽视而至穿孔后分泌物流出才发现。当孩子出现并发症、听力下降或耳聋时,家长后悔不已。
小儿中耳炎的家庭预防:
1、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均衡饮食、营养充足;保证小儿情绪愉快;并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坚持户外活动,接受阳光和空气,增强体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少带宝宝到到超市、影院等人多的场所。
2、 小儿感冒鼻塞应注意改善和保持鼻腔和咽鼓管的畅通:适当多饮水、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请专科医生指导通鼻用药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于小宝宝,可以用医用吸鼻器帮助吸除鼻腔中的黏液。睡觉时可以将婴儿床的床头垫高,大一些的宝宝可以用厚一点的枕头将头部垫高,避免积聚于鼻腔内的黏液流到咽鼓管内。
3、 擤鼻涕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咳嗽和打喷嚏不会使鼻膜黏液跑到鼻窦中,但是擤鼻涕却会使鼻膜黏液充满鼻窦,使得鼻窦变成病原菌滋生的温床。因此,感冒鼻分泌物较多时,家长应教会小儿先擤一侧鼻孔,再擤另一侧鼻孔,切勿同时捏住双测鼻孔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4、 擤鼻涕之后的卫生纸的处理:最好马上用马桶冲走,不然就要丢弃在垃圾桶内,以免病菌散布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增加其他人传染感冒的风险。
5、 母乳喂养儿应注意:在夜间喂奶时,应尽量抱起婴儿,防止因婴儿头部位置过低,其口含的剩余奶汁在熟睡后流入咽鼓管内而引起炎症。有的母亲白天工作劳累,夜间斜躺在床上喂奶,有时婴儿还在吃奶而她却睡着了,这时奶汁可以顺着婴儿的脸流入外耳道内引起炎症。
6、 人工哺养儿应注意: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要采取正确的喂奶姿势。若用奶瓶喂奶,不能让婴儿平躺仰卧,应该先把婴儿抱起来放在膝上,然后将其头部斜枕在自己的左臂上,再用右手拿着奶瓶喂奶。喂奶速度也不宜太快、太猛,当婴儿哭闹时应暂时停喂奶,以免咳呛将牛奶喷入咽鼓管。
7、 喂奶后的护理:喂完后轻拍婴儿背部2—5分钟。
8、 说说安抚奶嘴:很多父母喜欢让宝宝含着奶嘴,这种小道具虽然能让宝宝保持安静,但也会大大增加宝宝感染中耳炎的危险。研究发现,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到咽鼓管,所以家长要注意,不可长时间让宝宝吮吸奶嘴。
9、 耳朵的护理:小儿洗头及游泳时尽量不要呛水,以防污水逆行呛入咽鼓管。洗后应用干棉签蘸干耳朵里面的积水。
10、 注意耳道异物:防止小儿将异物塞入外耳道,引起感染而波及中耳。
11、 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挖耳屎:有一些家长喜欢用牙签或火柴梗给小儿掏耳屎,这是不恰当地做法。挖耳屎易将鼓膜戳破或是将耳道皮肤损伤,使外耳道细菌经过破损地鼓膜进入中耳引起炎症。
温馨提示:
1、 儿童出牙期常有低热、抵抗力下降,易发生中耳感染,要引起您的注意。
2、 早期发现、积极治疗,防止转为慢性。一旦错失了适当的治疗或延误治疗,便会有渐进性甚至永久性的听力损失。
3、 小儿模仿力很强,家长应注意自己擤鼻涕的行为是否正确。
4、 掌握孩子身体健康状况,每年常规的听力筛查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