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2. 大肠IIc病变的诊断方法
大肠IIc病变狭义理解为凹陷型病变,但在广义上包括有IIa型、IIa+dep(扁平隆起型+中央深凹陷)、IIa+IIc型、IIc型及IIc +IIa型。 内镜下治疗的指征是: IIa+IIc病变通常应小于10mm,IIc或IIc+IIa病变应该在5mm之内。如果诊断为粘膜癌,所有的病变范围都应小于5mm。相反,隆起型恶性肿瘤绝大部分局限或在粘膜层,并且容易在内镜下处理,即使这些病变范围累及至10mm。内镜下处理方法可选择粘膜剥离切除术(EMR)。病变范围较大者难以一次切除,可采用分片粘膜剥离切除(EPMR)。但是对直径在10mm左右的IIa+IIc型早期大肠癌,或变化较大的IIc病变,大部分已浸润至粘膜下层,此时,外科处理是适应证,而不是内镜处理。
二、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LST )
三、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
1. IIc型早期大肠癌的研究历程
肠镜下病变的识别:这类病变在肠镜下主要表现有:粘膜发红、苍白、血管网消失,易出血性、肠粘膜无名沟中断(interruption of the mucosal innominate grooves)、病变周围白斑中央凹陷、粘膜表面凹凸不整、肠壁轻度变形等。肠镜下如发现上述征象,必须应用充气和吸气方法来观察是否存在吸气变形,因为粘膜内癌或仅有轻度粘膜下浸润癌在气体量减少时病变周围的正常粘膜表现为增高同时凹陷部表现为更加明显;当病变明显的浸润到粘膜下层时,则病变固定且变硬,吸气变形消失。而良性病变在吸气时,病变和周围粘膜同时增高并且没有明显的形态改变。气体量改变对病变观察后,则需进行肠道粘膜染色,通常采用0.4%靛胭脂(indigo carmine),将病变的范围及表面形态清楚的显示出来,然后采用放大电子肠镜对大肠腺管开口形态(pit pattern)进行仔细观察,判断大肠腺管开口的类型,通过分类可以对肿瘤性病变和是否为粘膜癌或粘膜下癌可以作出大致的判断。
凹陷型早期大肠癌是由Kariya等在1977年首先报导的。该病变发生于一个家族性息肉病的患者的横结肠,为典型的IIc型粘膜癌(m),直径为8mm。1979年,Ishizawa等在同一病人发现了2个病变,一个为12mm的IIc型癌,位于降结肠,另一个病变位于乙状结肠,为7mm的IIc型癌。两个病变皆为高分化管状腺癌。1983年,Tsujinaka及其同事报导了一例IIc型印戒细胞癌。Hasegawa等也分别报导了1例位于脾曲的印戒细胞癌,在那时,人们假设,凹陷型早期癌可能具有印戒细胞癌的组织学形态特征进而进展为Borrmann IV型, 因为这一类型大肠癌极少发生,因此,其早期形式IIc型结肠癌也被认为少见,同时也是极难以发现的。
大肠腺管开口形态分类:大肠腺管开口形态分类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癌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近年来内镜下大肠肿瘤诊断方法的重要进展之一,通过放大内镜对大肠腺管开口形态观察可以大致预测病理组织学诊断以及早期大肠癌的浸润深度,对于粘膜内癌和粘膜下轻度浸润癌可以行粘膜剥离切除,而对粘膜下高度浸润癌或浸润更深者则为手术适应证。
一、 IIc型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治
侧向发育型肿瘤:为一种平坦样肿瘤,以侧向发展为特征,根据其表面形态可分为颗粒型(granular type)和非颗粒型(nongranular type)两大类型,每型又分为两种亚型;颗粒型可分为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在型;而非颗粒型又分为扁平隆起型(flat elevated type)和假凹陷型(pseudo depressed type)。工藤等对428例LST发生粘膜下癌的频度进行研究表明:颗粒均一型为0.7%;结节混在型如果直径超过20mm时,则明显增高,达20%以上。扁平增高型为6.3%,而假凹陷型直径超过20mm则增高至46%;上述结果表明当LST直径达20mm时,应高度警惕粘膜下癌的发生。LST的腺管开口形态IIIL型和IV型,如表现为V型则高度警惕sm癌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假凹陷型LST,可能具有高度恶性潜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应深入进行研究。
3. 大肠IIc病变的处理
随着结肠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检测结肠微小病变已成为可能,在日本,肠镜下检测出直径小于1~2mm结肠超微小病变已越来越多。因此可以说结肠肿瘤的早期检测方法已经发展并接近成熟。这些技术必须掌握并要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放大内镜具有更精细的检测功能,更应深入研究和开发其功能。近年来,我国部分较多医院已经开展放大内镜及染色内镜工作,并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导,但关于大肠平坦及凹陷型病变的报导较少。因此,应在有条件单位开展上述检查方法,加强大肠IIc病变及相关病变研究。尤其是对于大肠粘膜腺管分型的相关诊断方法,应尽快掌握,并开展与病理组织学相关性研究及与肿瘤浸润深度关系的研究。关于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及IIc病变发生机制研究报告甚少,可结合细胞原代培养建株研究,筛选肿瘤相关基因等手段深入研究LST及大肠IIc病变在基因水平的变化,以期阐明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