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多数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手术效果良好。Wilkins等于1991年报道手术胸腺瘤治疗32例患者,无手术死亡率,10年生存率为71.6%。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是防止肌无力危象及由此产生的呼吸衰竭。在术后相当长时间内,特别是1年以内,重症肌无力可因各种情况而出现波动甚至加重,因此需长期随诊,病情反复时不能轻易放弃胸腺瘤治疗。侵袭性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多较严重,术后更易出现肌无力危象。此胸腺瘤合并Ⅱb型、Ⅲ型、Ⅳ型肌无力,效果最差;非侵袭性胸腺瘤合并Ⅱb型或Ⅲ型,以及侵袭性胸腺瘤合并Ⅱa型或Ⅰ型次之;非侵袭性胸腺瘤合并Ⅱa型或Ⅰ型手术效果较好。但与同期不合并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相比较,前者预后较差。总的说来,预后优于胸腺癌。
胸腺瘤的良、恶性判断病理学诊断比较困难,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临床医师的经验:根据术中所见肿瘤包膜是否完整、与邻近组织有无侵袭等得出结论。近年来,新的病理组织学分类将胸腺瘤分为皮质型、髓质型、混合型。皮质型为恶性,髓质型为良性,混合型介于良、恶性之间。
术后早期由于手术打击,有可能暂时加重症状或诱发重症肌无力危象。因此术后要严密监护,根据临床观察及血气分析等结果,随时准备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药物使用应参照术前用药时间及剂量,结合病情随时调整,随病情好转逐渐减量,直至痊愈。按此原则用药可避免发生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危象,即胆碱能危象。任何打击或感染均易加重肌无力症状基至肌无力危象,尤须注意防治。应用抗胆碱酯酶药物的同时,需配用阿托品以拮抗其副作用。术后重视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侵袭性胸腺瘤(相当于Ⅱ、Ⅲ期)合并全身性肌无力的患者,如病程较长、肺功能较差、年龄偏大或术前曾发生肌无力危象,术后即可考虑行预防性气管切开。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切除肿瘤及胸腺。术前应用激素及抗胆碱酯酶药,对控制症状、改善全身情况、掌握用药规律有利。手术应选择在病情稳定、服药量较少时进行。对有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患者,切不可急于求成,须待病情缓解后方可手术。在前纵隔内的脂肪组织中,亦发现有迷走的胸腺组织。因此对于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胸骨正中劈开切口,手术除切除肿瘤还应切除胸腺及前纵隔脂肪组织。对Ⅲ期患者,则尽可能切除所有受累组织,即使姑息性切除,亦可达到“减量”胸腺瘤治疗目的。术后常规积极辅以放疗(1/3~2/3全量),以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Ⅲ期患者术后还应追加化疗。此外应注意,麻醉最好不要使用肌肉松弛剂,以防术后出现呼吸麻痹;抗生素也不宜用类箭毒制剂。
胸腺瘤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彻底弄清,多认为与自身免疫状态有关。该28例患者,占同期手术治疗各型重症肌无力患者总数(96例)的29.1%;占胸腺瘤患者总数(70例)的40%。
2 小结
本组28例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6~69岁。病程15天~8年。按Osserman重症肌无力临床分型标准,Ⅰ型(眼肌型)0例;Ⅱa型(轻度全身性肌无力)14例;Ⅱb型(中度全身性肌无力,伴延髓损伤症状)10例;Ⅲ型(急性暴发性)3例;Ⅳ型(晚期严重型)1例。手术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进行。采用胸骨正中劈开切口25例,前外侧附加横断胸骨切口3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及胸腺,并行前纵隔脂肪组织清扫者21例,姑息性切除7例。按Monden肿瘤临床分期,结果为:Ⅰ期(包膜完整,且显微镜下包膜无肿瘤细胞浸润)6例;Ⅱ期(肿瘤向纵隔胸膜或周围的脂肪组织侵袭或镜下有包膜浸润)13例;Ⅲ期(侵袭邻近器官,如心包、大血管、肺等)9例。肿瘤最小2.0cm×1.0cm×1.0cm,最大8.0cm×7.0cm×5.0cm。病理组织学分类为上皮细胞型6例,淋巴细胞型11例,混合细胞型11例。本组患者术后平均27天出院。术后早期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8例,均行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激素、抗胆碱酯酶类药物治疗,除1例死亡外,均缓解或治愈。随访发现有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4、6、8个月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抢救成功3例,死亡1例。长期生存的26例患者随访2~9年,5年生存率为65.3%。
1 临床资料
胸腺合并重症肌无力临床虽不少见,而正确处理并非易事。须熟悉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围术期处理原则,防治重症肌无力危象和胆碱能危象。自1985年2月至1997年10月我们手术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28例,报告如下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