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各种原因导致食管黏膜上皮损伤,在此基础上细菌和(或)真菌感染,导致慢性食管炎,如若经久不愈,则由单纯食管上皮增生发展到不典型增生,因而对亚硝胺等致癌物质敏感性增加,从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逐渐发生癌变。
真菌性食管炎在食管癌的发生中可能有三方面的作用:①可引起一种持续性的慢性炎症,后者可刺激上皮基底细胞增生,在细胞增生时DNA合成增加,对致癌物的敏感性增高;②食管上皮内栖生的真菌和细菌可能在局部促进亚硝胺或其他致癌物的内合成;③寄生在上皮内的真菌本身极其代谢产物可直接作用于上皮,引起上皮的坏死或增生。
食管癌手术标本组织中有23%可分离到念珠菌,其中90%以上为白色念珠菌。由于真菌性食管炎在很多方面与食管癌相关,推测真菌性食管炎主要以念珠菌性食管炎与食管癌具有病因学关系。有资料表明,慢性念珠菌感染可使受感染的上皮细胞引起不典型增生,念珠菌感染患者可能是发生食管癌的高危人群。
研究发现,在一部分重度增生及早期食管癌病人的非癌黏膜内可找到真菌侵犯。在真菌性食管炎中,食管上皮增生,其中可见到真菌丝及孢子,在其相应部位的固有膜内,有明显的炎症反应。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浸润很轻微。有时上皮高度增生并有大量菌丝及孢子侵犯于其中,侵犯上皮的真菌中有半数以上属念珠菌。有时在同一病例中,可有一种以上的真菌属侵犯。真菌性食管炎其深层上皮常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即从轻度、中度、重度增生直至早期癌变。在真菌侵犯病灶的附近,常可见到不典型增生的上皮细胞,早期食管癌手术标本的病理研究也证明非癌部分的上皮组织内常有真菌性食管炎的背景病变。
在林县地区对食管炎本质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一部分食管炎乃属于细菌和真菌的联合感染。真菌性食管炎病人的症状、大体形态及好发部位与早期食管癌非常相似,有60%~70%的病例其病变位于食管中1桙3段。真菌性食管炎病人的平均年龄比早期食管癌患者小7~10岁。
食管癌高发地区林县的居民以玉米为主食,摄入的维生素B 2 、C的量较低,维生素B 2 缺乏可引起口角炎与食管炎。窝头等食物粗糙,玉米又易为镰刀菌、曲霉菌及青霉菌属等污染,真菌毒素或代谢产物可引起食管上皮的损伤。以上多种因素可能是林县地区居民易患食管炎的发病条件。
病理学研究表明,食管癌病人食管黏膜的非癌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即使是非常早期的食管癌甚至是原位癌,其癌旁非癌上皮及固有膜均呈慢性炎症改变,有时炎症非常明显。慢性食管炎的病理变化表现为黏膜糜烂、上皮萎缩或增生,固有膜内常见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有时可见淋巴滤泡形成,食管腺体常受累,腺泡内有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腺泡减少,有些区域黏膜肌板断裂,而为纤维组织所代替。
食管炎与食管癌有关吗?针对食管炎与食管癌有关吗这个问题做如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