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4)节制房事,以防损伤真元。
3)加强营养,防止伤食。阳虚水泛之证,一般都有胃肠功能障碍,脾胃运化功能衰弱,一旦饮食不慎,损伤脾胃,可加重病情。故宜选用既有营养又不碍脾胃运化、易消化的食物调养,切忌过食肥甘、辛辣之品。
2)注意精神调养。
1)加强护理,避免褥疮,防止再感外邪,要避免损伤皮肤,否则容易引起感染及变证。
2.调护方法
2)艾灸:主灸脾、肾俞穴,配合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
1)针刺:取穴水分、气海、三焦俞、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等。针刺多用补法,每日 1—2次。
1.针灸疗法
【其他措施】
基本方药:人参10g,白术、茯苓、泽泻、白芍各15g,桂枝、熟附子、肉桂各9g,麻黄6g,牛膝、菟丝子、补骨脂、独活、车前子、冬瓜皮、赤小豆、陈皮、木香各12g,通草8g。
【常用方药】
健脾益气、温肾行水。
【治疗法则】
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至腹部胀满,心悸咳喘,腰膝酸软而痛,畏寒肢冷,以下肢为重,头目眩晕,精神萎靡,小便不利,夜尿较多,面色白光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
【临床表现】
(九)阳虚水泛证治
4)远房事,生育期妇女应避孕。
3)饮食可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禁辛辣、酒之品。
2)对发热患者,需每日测体温3~4次,待体温正常后,1天可测1~2次。
1)令患者卧床休息,但笔者不主张绝对卧床休息,症状显著好转后可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为原则。
4.调护方法
3.心理疗法:肿瘤病人的情志变化,可以影响患者的休息、饮食,甚至加重病情,对患者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解除思想负担,令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本病的康复。
2.气功疗法:近年来气功应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声势较大,值得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1.针刺疗法:取穴太冲、合谷、三阴交、内庭、肺俞、足三里、委中,用补法。留针10~15分钟,间断捻针。每日1次,每5~7天为1.疗程。
【其他措施】
基本方药:银柴胡、地骨皮、胡黄连、知母、鳖甲、玄参、生地、北沙参、麦冬、五味子、柏子仁、夜交藤各12g,石上柏30g,女贞子20g,白英、紫菀、蛇舌草各15go
【常用方药】
滋阴清热抗癌。
【治疗法则】
本证多见于各种类型癌症骨转移,尤以晚期肺癌及晚期肺癌为多见。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临床表现】
(八)阴虚火旺证治
2)应禁房事,因房劳损元气,而加重气虚,对本症恢复不利,甚至加重病情。
1)饮食可进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玉米肉汤、豆腐等。禁辛辣、油腻、酒类食物。
3.调护方法
2.气功疗法:气功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气功通过调心、入静,以达到“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作用。练功宜以“静功”为主。
1.针刺治疗:取穴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用补法。肺区疼痛加肺俞。
【其他措施】
基本方药:四君子汤合桃仁承气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丹参、赤芍、青皮、陈皮、当归、川芎、生地、延胡索、郁金各12g,桃仁、红花各10g
【常用方药】
【治疗法则】 补气化瘀。
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多出现胸胁部位,气虚舌淡,血瘀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本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证候表现为诊断依据。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虚之症。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
【辨证分析】
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部位),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临床表现】
(七)气虚血瘀证治
4)亡阴亡阳者:①应建立特别医护记录,详细观察病情变化。②逐日做好脉象、体温、出入量、呼吸、血压、瞳孔等记录,为正确和合理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③注意口腔护理,④病情好转后可进一些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注意卧床休息。
3)生活方式合理化和规律化,饮食有节,富于营养,忌辛辣,并慎起居,避风寒,戒烟酒,远房事,劳逸适度,尚要经常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适当的气功锻炼。
2)注意精神调养;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有利于治疗。
1)应卧床休息,待症状有显著好转后可适当活动,以不引起疲劳为原则。
3.调护方法
2.推拿方法:根据病证不同分别选用推、按、揉、擦等手法。
阴偏衰者,取穴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肾俞,用补法。留针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阳偏衰者,取穴肾俞、气海俞、大肠俞、脾俞、居缪命门、阳交,用补法。
阴偏胜者,取穴内关、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用泻法。
阳偏胜者,取穴曲池、内关、手三里、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采用泻法。
1.针刺疗法
【其他措施】
7.阴阳俱脱方:人参12g,附子10g,黄精、麦冬各15g。
6.亡阳方:红参12g,附片、干姜各10g,肉桂、甘草各12g。
5.亡阴方:人参、熟地、甘草各10g,黄精、黄芪、淮山药、麦冬、五味子各15g。
4.阴偏衰方:沙参、天冬、麦冬、石斛、太子参、天花粉、五味子各12g,女贞子、鸡血藤、生黄芪、竹茹、陈皮各15g,生甘草5g。必要时另加西洋参5~6g。
3.阳偏衰方:干地黄、山药、巴戟天、山萸肉、泽泻、丹皮、桂枝、附子、白术、鹿角胶各10g,枸杞子、茯苓、胡桃肉各15g。
2.阴偏胜方:生熟地、白术、茯苓各15g,白芥子、升麻、厚朴、鹿角各10g,肉桂6g,姜炭2g,砂仁8g,苡仁米、女贞子各20g。
1.阳偏胜方:银花15g,白芷9g,大青叶、夏枯草、山慈姑、白花蛇草各30g,黄芩、黄连各 10g,女贞子、补骨脂各18g。
【常用方药】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治疗法则】
口渴喜凉饮,气粗,脉沉实。而亡阳之汗,身反恶寒,手足冷,肌冷,汗冷而味淡,口不渴而喜热饮,气微,脉浮数而空。
亡阳者阴液亦必损,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其亡阴、亡阳之辨法如何?首先应辨其汗,辨其热,即亡阴之汗,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
亡阴亡阳是肿瘤病人的危急证候,多见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恶液质者,或肿瘤所致发热、出汗、吐泻过度,失血过多,引起阴液耗竭者。阳气失所,无凭依而散越,故亡阴者阳气亦散,而
亡阴者,表现为身畏热,手足温,肌热,出汗亦热而味咸,口渴喜冷饮,气粗脉沉实,舌红干。
阴阳亡失:亡阳者,表现为亡阳之汗,身反恶寒,手足冷,肌冷,汗冷而味淡微粘,口不渴而喜热饮,气微,脉浮数而空。
阴偏衰者,面白颧赤,唇若涂丹,口干,咽燥,,心烦,舌干红无苔,头晕眼花,耳鸣,腰腿酸软无力,骨蒸盗汗。恶梦遗精,大便秘结,手足心热,脉数无力。
阳偏衰者,面色白光白,唇色淡,口中和,喘咳身肿,自汗,头眩,不欲饮食,腹大胫肿,肌冷便溏,或五更泄泻,阳痿精冷,两足萎弱,脉大无力等。
阴阳偏衰:
阴偏胜者,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重倦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腥臭,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弱或细涩。
阳偏胜者,以热、动、燥为特点,面色偏红,发热,肌肤灼热,神烦,躁动不安,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大便秘结或奇臭,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或黑,生芒刺,脉象浮数,洪大、滑实。
阴阳偏胜:
肿瘤病人阴阳失调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甚为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阴阳偏胜,阴阳偏衰,以及阴阳亡失等几方面。
【临床表现】
(六)阴阳失调证治
2)做到生活有规律,起居有规律,远房事,预防感冒。
1)调饮食,戒烟酒,进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禁辛辣厚味、过分滋腻、生冷不节之食物。
3.调护方法
2.气功:气功治癌近年来国内声势很大,但有说服力的报道不多。但气功可增强体质,疏通脉络,增强抗病能力,有益于疾病的康复。
1.针刺,取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太溪、内关,留针15~3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配合足底按摩,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
【其他措施】
2.随证加减:喘气或气短者,加黄芪、沙参各15g;食少便溏,下痢者,加扁豆12g,升麻、葛根、莲子各10g。
1.基本方药:党参、白术、茯苓、枸杞子、补骨脂、苍术、吴萸、肉蔻、半夏、白蔻、益智仁、仙灵脾、巴戟天各12g,肉苁蓉、续断各10g、肉桂3g,陈皮、女贞子各15g.
【常用方药】
调理脏腑,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治疗法则】
本证多见于各类晚期癌瘤腹腔内转移及骨髓、各脏器转移患者。
面色胱白,畏寒肢冷,腰酸或下腹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气喘心悸,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临床表现】
(五)脏腑亏虚证治
4.舒情志,少忧烦。因为过分的喜、怒、忧、思、悲、恐、惊,易使气阴暗耗,既是致病之因,又是促使病情恶化之由。所以要保持情绪舒畅、稳定和乐观。
3)慎起居,远房事。起居要有规律,生活有规律。做到动静结合,睡眠和休息不足,每影响体力,但多睡也能伤气。房事一般应当控制,以免暗耗真精。
2)调饮食,戒烟酒及辛辣之品,进富有营养,易消化不伤脾胃的食物,不能过饱过饥,偏食偏饮,因为人体气血全赖于水谷以资生,故调理食物对本证至关重要。
1)避风寒,适寒温,预防伤风感冒。
3.调护方法
2.足底推拿,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1.针刺治疗:取穴足三里、内关、三阴交、阳陵泉。每日1次,每次留针10~15分钟。
【其他措施】
2.随证加减:喘咳、气短为主者,加沙参、天冬、川贝各15g;食少便溏,食后脘胀者,加扁豆、葛根各12g,升麻10g,莲子15g;腰酸痛腿凉,耳鸣耳聋者,加鹿茸10g,仙灵脾、巴戟天各 15g;心悸烦躁、健忘、失眠多梦者,加茯神、远志、柏子仁、丹参、首乌藤各15g。
1.基本方药:气血双补汤:当归、川芎、熟地、党参、茯苓、白术各15g,炙甘草10g,生姜2片,大枣10枚,阿胶(烊化)、补骨脂、黄芪、陈皮、枸杞子、灵芝、女贞子各12g。
【常用方药】
补气养血。
【治疗法则】
本证多见于中晚期消化道肿瘤、恶性胸腹腔积液、晚期肺癌并咯血、晚期恶性淋巴瘤骨髓受侵者。亦可见肿瘤病人手术、放、化疗使气阴两伤者。
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临床表现】
(四)气血不足证治
4)患者在治疗期间和恢复阶段,应禁止性生活,因房劳伤肾气,有碍于康复,甚至加重病情。
3)可进丰富营养的食物或清淡的食物,禁辛辣、酒等助热之晶。
2)对发热者,需每日测体温3~4次,待体温正常后每日测体温1~2次。
1)注意卧床休息,症状有显著减轻或好转后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为原则。
3.调护方法
2.推拿治疗:足底部轻轻按揉,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1.针刺治疗:取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阳陵泉、百会、神阙。用此法,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其他措施】
2.随证加减:上焦肺热者,加黄芩12g;中焦热者,加黄连12g;下焦热者,加黄柏10g;三焦热者,加山栀子10g;肺胆炽热者,加龙胆草、龙葵、半边莲各30g;胃肠腑热者,加大黄15g,苡仁30g;小便赤者,加通草、滑石、竹叶各10g。
1.基本方药:龙胆草20g,地骨皮、白薇各15g,白茅根、蛇舌萆、山豆根、鱼腥草、败酱草、龙葵各30g,冬凌草、虎杖、青黛各15g,大青叶20g。
【常用方药】
治实热阳毒者,宜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治虚热阴毒者,温补托里,扶正祛邪。
【治疗法则】
发热,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心烦失眠,干咳短气,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低热盗汗,颧红,头晕耳鸣,吐血衄血,舌红,脉数。本证多见于晚期肺癌并阻塞性炎症,各种肿瘤有骨转移,中晚期肺癌等。
【临床表现】
(三)热毒内炽证治
2.调护方法:针对本病的发病原因,注意加强体质锻炼,提高抗病能力,居住地要保持干燥,避免湿邪再次侵袭,不恣食生冷,禁辛热及饮酒之品,避风寒,慎起居,怡情志,禁止性生活,以臻早日康复。
1.针刺治疗: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丰隆、隐白,三阴交、脾俞、胃俞、合谷、间使等健脾化痰、祛湿、散结。
【其他措施】
2.随证加减:咳痰粘调者,加葶苈子、马兜铃、紫菀各15g;痰多难出者,加海浮石15g;蛇胆陈皮末5g冲服;胸腔积液者,加葶苈子、芫花、泽漆、商陆各10g,车前草、猪苓各.30g;颈部有肿核者,加猫爪草、山慈菇、穿山甲各15g,水蛭、僵蚕各10g,斑蝥2个(去头足)。
1.基本方药:半夏、山慈菇、瓜萎、前胡、白芥子、天南星、皂角刺、泽泻、瞿麦、白术、茯苓各 15g,夏枯草30g,杏仁、陈皮、枳实、党参、贝母各12g。
【常用方药】
化痰祛湿,软坚散结。
【治疗法则】
痰湿积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可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则可致瘰疬痰核,肿物包块,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浊上犯于头,则致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口吐泡沫粘液痰涎。湿性粘腻而重浊,且常与风邪、寒邪相并,出现头重如裹、颈项酸痛、关节肿痛、四肢困倦之症。水湿停聚于内,而出现浮肿、胸腹水、胸脘痞闷、口淡而粘、食欲不振、口虽渴却不思饮水之候。本证多见于食道癌、肺癌伴胸腹水。
【临床表现】
(二)痰湿凝聚证治
(4)治疗或康复期间,禁止性生活。
(3)饮食注意营养,禁酒及辛辣油腻之品。
(2)对有发热者,应区别是癌症性发热,还是炎性发热,每日测体温3—4次,待体温正常后,一天测1~2次。
(1)对中晚期癌症患者要求适当卧床休息,但不主张绝对卧床休息,症状显著好转后可增加活动量,应以不引起疲劳为原则。
2)调护方法:
1)针灸疗法:针刺对癌症的治疗有没有积极作用,一直是人们注目和正在探讨的课题。因国内外某些针灸学家把针灸治疗癌症列为禁忌证。近来经过大量临床和实践观察表明,对此观点应作商榷,针刺治疗肿瘤主要是调动患者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如增强造血系统功能及网状内皮系统细胞活力等,使病人针刺后机体的各组织器官机能旺盛,解除免疫功能抑制,控制肿瘤的发展,协调机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本证常用的穴位有内关、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脾俞、太溪等。
【其他措施】
2)随证加减:疼痛较剧者,加蒲黄、金铃子、川楝子各15;低热者,加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各15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g,竹茹15g;脘腹胀满者,加青皮、陈皮各15g,厚朴、大腹皮、枳实各12g;胸腹水者,加泽泻、猪苓各15g,龙葵30g;腹泻便溏者,加苍术、炒扁豆、儿茶、草豆蔻各15g,炮姜12g。
1)基本方药:三棱、莪术、槟榔各12g,木香、青皮、当归、五灵脂、延胡索各15g,昆布、海藻各20g,党参、白术各18g,肿节风、藤梨根、半枝莲、虎杖、白花蛇舌草各30g。
【常用方药】
【治疗法则】 理气活血、化瘀消积。
本证多见于原发性肺癌、中晚期肺癌、中晚期食道癌等。
胸胁胀闷,性情急躁,胁下出现痞块,刺痛拒按,痛有定处,入夜更剧,可扪及肿物包块,爪甲黑紫,舌质暗或见紫斑、瘀点,脉涩等。
【临床表现】
(一)气滞血瘀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