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后,由于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近距离治疗的精度,改善了正常组织的防护和剂量分布,尤其是一些低能放射源的使用,明显减少了工作人员受量,方便了患者的防护。80年代中期,荷兰核通公司推出了换代产品Micro-SelectionHDR高活度的微型、多功能后装机,使近距离治疗从传统的妇科
癌症治疗领域中转换出来,扩大了
肿瘤治疗范围。目前可用于人体20多个部位、30余种肿瘤的治疗。1985年,Mit-tal首次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将放射源施用器直接插入到
肺癌肿瘤部位进行放疗此后在临床上开展许多类型的腔内放疗以及同激光相配合治疗气道阻塞,见效快,疗效肯定(13-2)。
近距离治疗(brachytherapy,BT)于1913年以巴黎首次用于
宫颈癌的治疗;1912年法国的Yankaner通过硬质支气管镜将镭粒直接注入到气管壁肿瘤处(镭粒直径为2mm、长1~4cm)。1933年美国的Singer和Grahan第一次在术中将镭粒注入到肺癌组织内;同年Kernan也报道了通过硬质支气管镜将镭粒种植到气管内肿瘤,并系统地闸述了种植方法。1948年美国的William发现了新放射源60Co(钴-60),并将钴制成管、珠和针的形式进行放疗;1953年美国的Hen-schke提出了后装技术,并建议用137 Cs(铯-137)和192 Ir(铱-192)源代替226Ra,并开展了多种使用方法。但当时由于受射源的限制,如直径较大、剂量率低、治疗时间长、永久性植入等,限制了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肺癌近距离放疗的发展史,针对肺癌近距离放疗的发展史这个问题做如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