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和人们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导致
肺癌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成为全球关注的大问题。
肺癌是我国的 第一大
癌症全世界肺癌发病率逐年快速上升。“肺癌是我国的第一大癌症”,这是国家卫生部全国
肿瘤防办在“国家癌症控制策略研究报告”中发布的最新警示。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男性均占第一位,2000年全世界肺癌新发病例120万,死亡110万。美国是肺癌高发国家,每年约有17万新发肺癌病人,近16万人死于肺癌,占总癌症死亡人数的28%。1992年,全国肿瘤防办调查公布,中国肺癌的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一位(24.43%),在上海市男性肺癌发病率在1996年为74.70/10万,2000年为83.43/10万;2000年,男性肺癌世界调整发病率在全国为36.7/10万,在上海市为53.0/10万,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因此,倍加关注我国肺癌的发病,早期预防和早诊早治十分重要。
控制肺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肺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环境污染、吸烟、职业接触、精神因素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吸烟是目前公认的肺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吸烟患肺癌死亡者约为不吸烟者的10倍以上。美国约20%~30%的恶性肿瘤死亡者由吸烟所致,每年有40.07万人因吸烟而死亡,其中50%死亡年龄为35~69岁,平均损失期望寿命20~25岁。美英等发达国家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控烟及改善大气环境等,男性肺癌发病率由1984年的102.10/10万下降到1999年的81.10/10万,肺癌死亡率由92/10万下降到80/10万,说明肺癌是可控的。有资料称我国有烟民3亿多,如不加强控烟预防,到2020年,其中1/3的人将死于肺癌等因吸烟所致的疾患。为此,积极倡导全民控烟和改善室内外大气环境,是预防和减少肺癌发病、降低肺癌死亡人数最有效的措施,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将更多地关注这方面的公共卫生指导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
重视早期诊断手段
国内外资料表明,肺癌病人一经病理确诊,80%已属晚期,从而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肺癌早期诊断至今很难做到。随着医学模式从“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转变,可喜的是,此次高峰论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注意到肺癌的病理学诊断和治疗前的临床分期工作,特别是注意到治疗前的组织病理学或细胞病理学诊断,并一致认为这是为肺癌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医学证据,既利于使不同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更具可比性,也更便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界同行的认可。目前获取病理学诊断的途径有痰检、纤维支气管镜(bf)检查、经皮穿刺肺活检(palb)、纵隔镜、胸腔镜等。特别是那些经痰检和bf检查都不能或无法得到病理学诊断的周围型或中心型肺癌,更多专家主张palb,认为其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肺癌病理学诊断技术,同时也可试行经bf跨壁穿刺活检或胸腔镜活检诊断等。
至于其他非病理学诊断手段,包括影像学的低剂量螺旋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和ct-pet,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及基因检测诊断(cea、nse、ca125、cyfra21-1、vegf、p16、rb、p53、telomerase端粒酶等),以及生物芯片诊断技术等,都尚在探索研究之中,有待更多务实的研究遴选确定并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应用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