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附:草乌)
川乌草乌似鸦首,外皮棕褐有钉疣,
断面环纹麻辣毒,祛寒温经治痹优。
[来源]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
[产地] 主产四川。陕西省、湖北、湖南、云南、河南、江苏等省有栽培。
[采收] 夏至到小暑采挖,摘去子根,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或烘干。
[药材形性] 呈圆锥形,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顶端有残存的茎基,长2—7.5cm,直径1.5cm—2.5cm。外表棕褐色,皱缩不平,具瘤状突起的支根,习称“钉角”。并有摘去子根留下的痕迹。质坚实,横切面灰白色,粉质,可见多角形的形成层环纹。气微,味辛辣、麻舌。
以个均、肥大、质坚实、断面色白具粉性者佳。
[炮制] 取净药材大小分档,放入缸内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约经7—10天,漂至剖开内无白心湿润为度。取出再与甘草、黑豆(净川乌100公斤,用甘草5公斤,黑豆100公斤)加水共煮,煮至川乌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辣感(约4-5小时),取出,晾晒至四、五成干,放入甏内闷润1-2天,至内外湿度均匀时,切成约1.8mm厚的片,先晾再晒干。
炮制后.原来生药中所含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碱水解为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碱或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与保证用药安全。
饮片呈不规则的纵切片或长三角形片状,直径1.5—2.5cm,厚约0.18cm。表而黑褐色或暗黄色,有光泽,见灰棕色三角形形成层环纹,有时小间有空洞。质轻脆。气微,微有麻舌感,
[成分] 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乌头次碱,其次为乌头碱、新乌头碱等,均系双酯类,易被水解。此外尚含脂类成分,主要为附子脂酸。据报道,最近从日本产的乌头块根中分离得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此碱作用强烈。
[性味、归经] 辛、片,热,有大毒、入心、肝、肾、脾经。
[功用]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川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麻木,心腹冷痛,寒疝等症。
[处方名] 制川乌 制乌头 生川乌
[用法,用量] 制川乌3-6克,煎服,宜先煎,久煎;生川乌1—1.5克,外用。
[保贮]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不宜与其它药混放。
[注意] 1、浸漂时,水要高于药面15-20cm,如发现起泡霉败时可加入明矾粉(占水量的1%)防霉,夏秋季浸漂缸不能放太阳下曝晒,以免发酵。处理后的水应严加管理,以免入畜误饮。
2、川乌制后不宜曝晒,以防饮片破裂,于早晚晾晒3—4小时为宜。
3、孕妇忌用;不宜与贝母、半夏、白芨、白蔹、天花粉、瓜篓、犀角同用。
4、所含乌头碱毒性甚强,人的致死量为2.5—4毫克,故须严格如法炮制,掌握用量,生品尤须慎用,不可轻率内服。
附药:
草乌 为乌头野生品及其同属多种植物如北乌头A.kusne zoffii Reich.华乌头A.chinense Paxt.等的干燥块根、乌头主产中南、西南地区,北乌头生产东北、华北地区,华乌头主产华东地区。药材呈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形似乌鸦头,长3-7cm,直径1-2.5cm;顶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和数个瘤突状侧根;质硬,断面灰白色,有裂隙,髓部较大或中空;无臭.味辛辣而麻舌 以个大、质坚实.粉性足、残基及须根少者为佳。
草乌的成分、炮制、功用与川乌大致相同,唯毒性和功效较川乌更强。处方名写草乌,、制草乌、草乌头均付制草乌,写生草乌付生草乌。煎服2-6克,宜先煎、久煎;生品适量供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