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 桂
肉桂树皮槽卷筒,油纹线纹色棕红,
气香特异味甜辣,补火壮阳血脉通。
[来源] 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
[产地] 国内产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台湾等省,以广西产量最大,其中大瑶山区所产野生桂质最桂,旧称黄瑶桂;国外主产越南(旧称安南),称安南桂、安桂,其中清化昕产野生桂为最上品,称清化桂,然产量较小。
[采收] 每年分两期采收。第一期于4--5月间,第二期于9—10月间,以第二期产量大,香气浓质量佳。采收时选取适龄树,按一定的长、阔度剥下树皮,加工成不同规格的产品。
官桂:剥取生长5--6年以上的树皮,不经压制,晒1--2天,卷成圆筒状,阴干。
企边桂:剥取:10年以上的树皮,将两端削成斜面,突出桂心,夹在木制的凹凸板中间晒干。
板桂:剥取老年树近地面的干皮,夹在木制的“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垒,加压,约一个月干燥即成;
[药材形性] 官桂:又名桂通.桂尔通、桂筒、条桂,呈卷筒状,长20-40cm,筒径1.5-3cm,皮厚0.1-0.3cm。外表面灰棕色,较平坦,有细皱纹及细小的椭圆形皮孔,偶灰色地衣斑。刮去栓皮者表面红棕色,通称“桂心”。内表面红棕色,颗粒状。质硬而脆,继面紫红色,皮肉交接处有一条黄棕色石细胞环带。有特殊香气,味微甜辣。
边桂:又名清化桂。呈两侧内卷的槽状,两端正斜削面突出桂心,长40-50cm,宽4.5-6cm,厚0.3-0.6cm。外表面灰棕色,较粗糙,有多数微突起的皮孔及少数横裂纹,并有灰色地衣斑块。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或见棕色油痕。质坚实,折断面颗粒性,有浓厚特殊的香气,味甜而辛。
板桂:又名桂楠。呈板片状,长30-40cm,宽5-1Ocm,厚0.3-0.6cm。余同企边桂。
以上均以皮细肉厚、腻滑如玉、断面紫红色、油性足、气香浓、味甜而辛、嚼之渣少者为佳。故临床有玉桂、油肉桂、紫油桂、赤油桂、上肉桂、上官桂诸称,以强调用药品质。
[炮制] 肉桂:将原药刮去外粗皮,用温水浸润片刻,等软,切0.1-0.15cm顶头薄片,晾干。
肉桂末:取肉桂片或碎片,刮去外粗皮.置铁船内研成细末,过筛备用。
[成分] 主含挥发油,并含鞣质、粘液、碳水化合物等 油中主要成分含桂皮醛约85%及醋酸桂皮酯与少量的苯甲醛等。桂皮醛是肉桂镇静、镇痛和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
[性味、归经] 辛,甘,大热、入肾、心、脾、肝经、
[功用] 温中补阳,引火归原,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用于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萎尿频、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虚火牙痛、寒痹腰痛、经闭痛经等症。
[处方名] 肉桂 玉桂 上肉桂 官桂 桂心 肉桂末
[用法、用量] 服或煎服2-5克;研末冲服每次1-2克;或入丸散。入汤剂应后下。
[保贮] 放缸甏、瓷瓶或箱内密封保存。置阴凉干燥处,防走油及香气散失。
[注意] 切片后不宜曝晒,否则易走油变色。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按: 传统有以官桂为上品者,如李时珍云:“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但现药材官桂为生长5-6年幼树所剥取之树皮加工而成,其瘦小皮薄,油性及香气皆不如企边桂与板桂,品质较次。
由于肉桂俗名桂皮,故有误将调味用的桂皮作肉桂药用者;值得注意。桂皮为同属植物天竺桂C.japonicum Sieb、阴香C,burmanni(Nees)BL、细叶香桂C.chingii Metc.等的树皮。其形性特点是:皮薄质硬,干燥不油润,香气淡,味微酸涩。一般只供香料或调味使用,少作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