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败酱草
黄花败酱圆柱茎,茎节膨大有细根,
叶羽花黄败酱臭,解毒破瘀肠痈清。
[来源] 为败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Fisch或白花败酱P.villosa juss的全草。
[产地] 江苏、江西、福建等地。
[采收] 夏秋季采收,割取地上全草,晒干
。
[药材形性] 黄花败酱草 于草长50-150cm,茎圆柱形,有节,节处膨大,向一侧弯曲,节上有细根,黄绿色或黄棕色,有纵向纹理,茎叶无毛,叶对生,叶片羽状全裂,边有锯齿,顶端及腋生小黄花,叶易脱落,气特异臭,如陈败酱,味苦带辛。
白花败酱 干草长50-100cm.茎圆柱形有节,外表黄绿色,有纵向纹理,茎披粗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白色,叶多皱缩,密披细绒毛,灰绿色,破碎,顶头腋生小白花,有陈腐豆酱气,味苦。
均以身干、叶多、多浓,无泥杂者佳。
[炮制] 原药拣去杂质、根须,水中略浸洗净,捞起放阴凉处润软,切0.3-0.4cm段片,晒干。
[成分] 含齐墩果酸、常春藤皂甙元、挥发油(败酱稀、异败酱烯),白花酱甙、莫罗忍冬甙、番木鳖甙,生物硷、鞣质等。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入胃、大肠、肝经。
[功用] 清热解毒,排脓破瘀。用于肠痈,肠粘连、盆腔炎、肝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肝胆实火目赤肿痛。
[处方名] 白花败酱草 黄花败酱草败酱草
[用法、用量] 煎服6—15克。
[保贮] 放蒲包内或箱内,置干燥处,防霉蛀。
常见伪品:
1.菥萱(大荠) 为十字药科植物菥萱Thlaspi arvense L 的干燥全草,在江苏、湖北等少数地区习惯作败酱草用,然二药功用不同,须加区别。茎灰黄色,具纵线纹,质硬,断面黄白色,叶多破碎脱落,果序呈总状,果实呈黄绿色,卵圆形而扁平,边缘有翼,有成熟果实沿腹线向下裂开,膈膜白色膜状,种子着生隔膜边缘,呈黄褐色,具同心性环纹,极小,气微,味淡。
2.苣荚菜 为菊科植物苣荬莱Sonchus arvensis.L的全草。分布于冀、晋、陕、甘等地,干燥茎圆柱形,下部渐细,长30-60cm,表面淡黄棕色,上部有近环状突起的叶痕。基生叶卷缩或破碎,完整者呈长圆状披针形,长10-15cm,宽2~4cm。边缘有稀疏缺刻或羽状深裂,茎生叶互生,基部耳状,无柄抱茎。头状花序4-9朵,于枝端排成伞房状。总花梗长1-6cm,总苞钟状,舌状花,黄色。瘦果长圆形,冠毛细软,白色,气微,味淡。
3.山莴苣 为菊科植物山莴苣lactuca indic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分布于川、浙,鄂等地。干燥茎呈圆柱形,长80-150cm,直径0.5-1.5cm,表面灰绿色或绿褐色。上部有分枝,枝叶近无毛,叶互生,线状披针形,长8-20cm,宽1.5cm-3cm,边缘有锯齿, 基部抱茎,下面带有粉白色,叶多卷缩破碎脱落。头状花序,排列成圆锥形状。总苞卵状,苞片多层。舌状花,淡黄色。瘦果椭圆形,黑色,冠毛细软。气微,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