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花 蛇(附:
乌梢蛇)
白花蛇常“翘鼻头”,背“方胜纹”腹“珠斑”,
尾端三角“佛指甲”,搜风通络定惊痉。
[来源] 为蛙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除去内脏的全体。
[产地] 主产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古时以产于湖北蕲州者品质最佳,名为蕲蛇。
[采收] 于夏、秋两季捕捉。加工分蕲蛇棍与蕲蛇鲞两种。蕲蛇棍系将蛇腹剖开,除内脏,原条盘成圆盘形,以炭火烘干,亦称“蕲蛇肉”。蕲蛇鲞为将蛇剖腹去内脏后,洗净,将肋骨近脊柱处折断,使蛇体展开摊平,以头为中心盘成扁平薄饼状,用竹片支撑固定,并将尾部折盘内圈蛇体上,以炭火烘干或晒干。
[药材形性] 蕲蛇鲞 为扁薄圆盘形,直径17-34cm。蛇头盘在中央,呈扁平三角形,吻端上向翘起,习称“翘鼻头”。背部灰褐色,密披棱形鳞片,具纵向排列的24个浅棕色菱形斑纹,习称“方胜纹”。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的类圆形斑块,习称“念珠斑”,腹撑开,内壁黄白色,可见脊椎骨及两侧肋骨。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角质鳞片一枚尖长侧扁,习称“佛指甲”。气腥,味微咸。
蕲蛇棍 呈较厚的圆盘形,腹部不撑开,其它同蕲蛇鲞。
均以条大、头尾齐全、腹腔内壁洁净、花纹明显的为佳。
[炮制] 白花蛇,将原药材刷去灰屑,除去头、尾、鳞,润水浸软,切成小块或段。洗、切后可去毒(蛇毒在头)。
制白花蛇 将全蛇刷去尘屑;除去头、尾、鳞,过秤,将蛇干入黄酒(蛇干100公斤.用黄酒20公斤)中浸泡24小时,取出沥干,切1cm长段,特蛇段同余酒入锅,用文火缓缓炒至酒吸尽.铲出,晒干。亦可再将酒制蛇段焙酥,研成粉末。酒炒后,可去腥味(矫味)以便服用;又能增强活血祛风的功效,且不易蛀坏,便于保管。
白花蛇肉 取白花蛇置于盆内,用黄酒浸透,连盆置蒸笼内蒸约1小时,除去皮骨,切段,晒干。酒蒸后,亦能增强活血祛风的功效,并可矫味。
[成分] 主含蛋白质及肽类,脂肪,头部毒腺中含多量血液毒,小量神经毒,微量的溶血成分及促进血液凝固成分;
[性味、归经] 甘咸温,有毒。入肝经。
[功用] 祛风,通络,定惊。用于
风湿顽痹、肢体麻木,筋脉拘急、
中风口眼呙斜、半身不遂、痉挛抽畜、惊厥、疥癣、小儿
麻痹症等。
[处方名] 白花蛇 蕲蛇。
[用量、用法] 3-10克。煎服。研末吞服,每次0.6—1克。
[注意] 阴虚内热者忌用。
[保贮] 瓷罐密闭,防蛀或与
花椒混合贮藏。
附药:
乌梢蛇 为游蛇科乌风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干燥全体。蛇身乌黑与黑褐色,功同蕲蛇而力较缓,常作其辅助药。主产江苏、浙江等省。
按: 我国大部分省区除用五步蛇外,使用历史较长的还有一种眼镜蛇科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取其幼小者,药材称金钱白花蛇。在商品中分大、中、小三种。大者圆盘直径10-15cm;中者6-7cm;小者3mm,以小盘为多见。蛇体有数十个白色环状横斑,是其共同特征。为便于区别,常以五步蛇为蕲蛇。
青海所用白花蛇是从广东购进的眼镜蛇科金环蛇B.fasciatus(Schneider),其主要特征为蛇体背面的颜色由黑色与黄色的横斑相间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