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麻
天麻扁缩弯椭圆,鹦乌嘴与肚脐眼,
点状环纹蛤蟆皮,平肝熄风止头眩。
[来源] 为兰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的块茎。
[产地] 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目前不少地方已有栽培。
[采收] 冬、春两季采挖块茎,分虽称为“冬麻”和“春麻”,除去地上茎,擦去粗皮,浸入明矾水中待30分钟后,捞起蒸至内无白心为度,取出晾至半干,再晒干或烘干。
[药材形性] 呈长椭圆形,扁缩而略弯曲,长5-13cm,宽2-6cm,厚1-3cm。一端有残留茎基或有红棕色于枯芽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另一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俗称“肚脐眼”。外皮剥落.或部分残存,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可见数圈点状退化须根痕组成的环节。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半透明角质样,无纤维点。气特异,味甘、微辛,嚼之发脆,有粘性。
以质地坚实沉重、有鹦哥嘴、断面明亮、无空心的“冬麻”,质佳;质地轻泡、有残留茎基、断面色晦暗、空心的’春麻”,质次。
[炮制] 天麻 将原药大小分档,用清水略浸(春冬季大者浸3--5小时,小者浸2--3小时;春秋季大者漫1—2小时,小者半一1小时),捞出稍晾,放甏内闷润,软者先切,硬者再润,待软后切0.1—O.15cm薄片,晒干。
炒天麻 先用文火将锅烧热,随即倒入天麻片,炒至片微黄色为度。
煨天麻 将天麻片平铺于喷过水的表芯纸上,置锅内用文火烧至纸色焦黄,并不断翻动药片,至两面呈老黄为度;或先取麸皮(天麻100公斤,用麸皮10公斤)撒于热锅内,见冒烟时,再将天麻片倒入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略见焦斑时取出。
天麻经炒煨后略缓燥性,用于血虚肝旺所致的眩晕头痛、手足搐搦等症较为适宜。
[成分] 含香荚兰醇、粘液质、甙类、结晶性的中性物质,维生素A及少量的生物碱等。
[性味、归经] 甘辛微温,入肝经。
[功用) 平肝熄风,通络止痛。用于眩晕头痛,小儿惊风,颠痛抽搐,破伤风,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及风湿痹痛等症。
[处方名] 天麻 川麻 明天麻 煨天麻 炒天麻
[用法、用量] 煎服3-9克;研末吞服每次1-1.5克。
[保贮]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
[注意] 在加工炮制时,尽量缩短与水接触的时间,采用少泡多润的方法,以免有效成分溶解于水,或发生水解作用。夏秋季软润切片时,要注意防止发粘,及时摊晾。
按:1.传统以四川荣经,云南昭通所产的天麻质优,为地道药材,统称川天麻。临床则以切面光亮、半透明的天麻为佳品,故处方时又常用明天麻一名。
2.天麻过去全野生,现已家种获得成功。同时,用天麻的寄主密环菌Arminaria me|lea Quel.的培养液做成的制剂(如密环菌片),经药理与临床证明具有天麻的类似疗效。
3.历来,天麻伪品较多,常见者为大丽菊Dahlia pinnata cav.(菊科)、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紫茉莉科)、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茄科)、羽裂蟹甲草Cacalia tangutica Hand.(菊科)、芭蕉芋Canna edulis Ker.(美人蕉科)、芋头Colocasia esculenta Sch.(天南星科)、大九股牛Dobinea delavayi Engl. (槭树科)等十余种植物的根或块茎的仿制品。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