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药用部分与产地], 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一般以8—10月份猎取者色泽最佳。产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成分] 含磷酸钙、角蛋白及不溶性无机盐等,其中角蛋白含量最多,羚羊角的角蛋白含硫只有1.2%,是角蛋白中含硫最小者之一。
[药理]
1.对中枢的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以50%乙醇使成100%流浸膏,实验前蒸去乙醇)能降低小鼠朝向性运动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提高巴比妥及乙醚麻醉之开始速度,显著降低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电休克的敏感性,却不导致肌肉松弛;煎剂能降低咖啡因所致蟾蜍及小鼠的惊厥率,并增高恢复率,但对士的宁所致惊厥则无效,亦不增强苯巴比妥钠对蟾蜍及小鼠的毒性。
2.解热作用 羚羊角煎剂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起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灌胃后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6小时后逐渐恢复。
3.其他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动物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有镇痛作用。
[传统应用] 性味归经:咸,寒,人肝、心经。功能: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解毒。主治:热病神昏痉厥,谵语发狂,头痛眩晕,惊痫抽搐,目赤翳膜等。
[临床新用途]
1.治疗脑梗死 此病偏阴虚阳亢者,有人采用养阴熄风治疗本病“例,药用羚羊角10g,磨调,钩藤、石决明、菊花、桑叶、茯神、天麻、生地、橘红、白芍、夏枯草各10g,僵蚕、地龙各6g,并用安宫牛黄丸1丸,调入药后服,每日1剂,水煎3次服。加减法:偏瘫者加黄芪、防风、地龙、桃仁;头晕者加天麻、钩藤;共济失调者加枸杞、川楝子。配合针灸,每日1次,取穴:外关、合谷、曲地、足三里、三阴交。所治病例最少治疗4个疗程,最多治疗6个疗程。结果:显效24例(症状消失,能下地行走,生活能自理),有效16例(症状好转,下地行走有进步),无效4例(症状体征都无好转)。
2.治疗震颤麻痹 有人用清化热痰,熄风活络治疗痰热动风型38例,药以羚角粉5g,珍珠粉、生瓜蒌、胆星各12g,钩藤、天麻、丹参、赤芍各l0g,竹沥l0ml调入药液内,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经36—108日治疗,临床治愈1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15例,无效10例,1例恶化,总有效率为77.2%。
3,治疗小儿惊风证 临床用清热熄风散治疗本病48例,方用内服定风散,以羚羊角粉5g(调于药内服)配钩藤l0g,地龙、天竺黄、蝉蜕、川楝子、甘草各6g,全蝎3g,连翘、夜交藤各l0g,加减:高热者加石膏20g;泄泻者加地锦log,药煎3次分9次服,婴儿进药困难可母子同服。外敷方退热散组成:青蒿、石膏各50g,滑石30g,茶叶、冰片各20g,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加蛋白适量,调成糊状,外敷于神阙穴,上盖以纱布,每日换药1次。疗程:最少者6日,最多者60日,平均30日。结果:痊愈45例,好转2例,无效1便。
4.治疗乙型脑炎 本病属中医高热、昏迷、抽搐等范畴,药用,羚羊角log磨调,配大青叶12g,钩藤、连翘、知母各l0g,全蝎2g,地龙6g,石膏20g,菖蒲5g,每日l剂,水煎3次服。如属昏迷期,上药水煎成200ml,去渣过滤保留灌肠,外敷退热散每日1次,待热退神清,继续服药,以巩固疗效。
5.治疗神经性头痛 本病偏于肝阳上亢者,药用:羚羊角l0g磨调,石决明、钩藤各15g,珍珠母、枯草、龙胆草、白芷各l0g,每日1剂,水煎3次服。
6.治肺性脑病 有人用羚羊角治疗本病10例。方法:由羚羊角、附子、葶苈子、苏子、紫丹参组成。头煎、二煎各取汁150ml,混匀后倒人经消毒灭菌的盐水瓶中,用时倒挂在盐水架上,置于适当高度,上接一次性皮管,在皮管的下端去掉一次性穿刺针,同时接上导尿管,放人肛门内10~15cm,以不流出药汁为度,滴入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00滴左右,约40分钟滴完,每日行2次,连续用药3日为1个疗程,最多不超过2个疗程。结果:5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