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丸剂系指药物细粉或药物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制剂。
丸剂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的剂型之一。中国最早医籍《内经》即有“四乌鰂骨一藘茹丸”的记载。早期的丸剂是在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历代中医在临床上都广泛应用,成为品种繁多,制备精巧、理论趋于完善的一个大剂型。
中国古典医籍--《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药性有宜丸者”、《玉函经》说:“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痞”。《苏沈良方》说:“大毒者须用丸”。汉晋以来提出:“丸药以舒缓为治”,“丸者缓也”。丸剂服后在胃肠道崩解缓慢,逐渐释放药物,作用持久;对毒、剧、刺激性药物可延缓吸收,减弱毒性和不良反映。因此,临床治疗慢性疾病或久病体弱、病后调和气血者多用丸剂。
丸剂制备时能容纳固体、半固体的药物,还可容纳粘稠性的液体药物;并可利用包衣来掩盖其不良臭味。丸剂生产技术和设备较简单,亦适合基层医疗单位自制。
丸剂尚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有的服用剂量大,尤其是小儿服用困难。生产流程长,污染机会多;操作不当影响崩解和疗效;另一方面,目前对中成药丸剂的有效成分标准尚需继续深入研究。
丸剂按其制法,或赋形剂可分为如下几类:
(1)按制备方法分类
塑制丸:系指药物细粉与适宜的粘合剂混和制成软硬适度的可塑性丸块,然后再分割成丸粒。如蜜丸、糊丸、部分浓缩丸、蜡丸等。
泛制丸:系指以药物细粉用适宜的液体为粘合剂泛制成小球形的丸剂。如水丸、水蜜丸、部分浓缩丸、糊丸等。
滴制丸:此法又称滴聚法。系利用一种熔点较低的脂肪性基质或水溶性基质,将主药溶解、混悬,乳化后利用适当装置滴入一种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却剂中而制成的丸剂。
(2)按赋形剂分类
蜜丸:系指将药物细粉用蜂蜜作粘合剂制成的丸剂。根据大小和制法不同,分为大蜜丸、小蜜丸和用泛丸法制备的水蜜丸等三种。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调理气血的滋补药剂。
水丸:系指药物细粉用凉开水或按处方规定的酒、醋、蜜水、药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球形丸剂。一般适用于清热、解表、消导等药剂。
糊丸:系指药物细粉用淀粉糊、米糊为粘合剂所制成的丸剂。适用于含有一定毒、剧药或刺激性的药剂。如西黄丸、小金丸等。
蜡丸:系指用蜂蜡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适于含毒剧或刺激性较强的药剂。
浓缩丸:系指药物或部分药物的煎液或提取液浓缩成浸膏,与适宜的辅料或药物细粉制成的丸剂。体积小,便于服用。
其他丸剂: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观点,视临床治疗的需要,有的选用其他材料(红糖、白糖、饴糖、枣泥、胶汁、动物的脏器、乳汁等)作为粘合剂制丸。
水丸:
水丸亦称水泛丸,系将药物细粉用冷开水、药汁或其他液体为粘合(润湿)剂制成的小球形丸剂。
水丸是在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始由处方中一部分药物的煎汁与另一部分药物的细粉以滴水成丸的方法作成煎服丸剂,而后逐渐演变,以各种水溶性液体为粘合剂,用泛制法将方中全部或部份药物细粉制成小丸。泛制丸粒,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既便于吞服,又不易吸潮,有利于保管贮存。操作时,根据药物性质、气味等可分层泛入,掩盖不良气味,防止芳香成份的挥发。因其粘合剂为水溶性的,服后较易崩解、吸收,显效较快。水丸使用的赋形种类繁多,由病情、中医辨证施治的要求,酌情选用,以利发挥药效。
水丸生产设备简单,但操作繁难。对成品的主药含量,崩解度也较难控制;同时药厂设备、车间卫生管理的不当,也常引起微生物的污染;由于含水量掌握不好,亦容易霉变。这些问题都急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