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栀子介绍
栀子出自《本草图经》:栀子,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 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芳,俗说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人深红,九月采实暴干。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挑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
【药名】:栀子
【汉语拼音】:zhi zi
【英文名】:Cape Jasmine Fruit, Fruit of Cape Jasmin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别名】:木丹、鲜支、卮子、 支子、越桃、山栀子、枝子、小卮子、黄鸡子、 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山栀
【归经】:心经;肝经;肺经;胃经;三焦经
【科属分类】:茜草科
【功效分类】:清热泻火药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疸;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气味】:苦、寒、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未掺或调敷。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地或山坡灌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药材性状】: 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 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采收和储藏】:于10月中、下旬,当果皮由绿色转为黄绿色时采收,除去果柄杂物,置蒸笼内微蒸或放入明矾水中微煮,取出晒干或烘干。亦可直接将果实晒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
1.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2.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
3.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4.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5.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6.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7.《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定】:果实倒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4-3.5cm,直径0.8-1.8cm。表面红棕色或红黄色,微有光泽,有翅状纵棱6-8条,每二翅棱间有纵脉1条,先端有暗黄绿色残存宿萼,先端有6-8条长形裂片,裂片长1-2.5cm,宽2-3mm,多碎断,果实基部收缩成果柄状,末端有圆形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鲜黄色或红黄色。有光泽,具隆起的假隔膜2-3条。折断面鲜黄色,种子多数,扁椭圆形或扁矩圆形,聚成球状团块,棕红色,表面有细而密的凹入小点;胚乳角质;胚长形,具心形子叶2片。气微,味微酸苦。以皮薄、饱满、色红黄者为佳。
【显微鉴别】:果实中部横切面:圆形,纵棱处显著凸起。外果皮为1列长方形细胞民,外壁增厚并被角质层;中果皮外侧有2-4列厚角细胞,向内为薄壁细胞,含黄色色素,少数较韧型维管束稀疏分布,较大的维管束四周具木化的纤维束,并有石细胞夹杂其间;内果皮为2-3列石细胞,近方形,长方形或多角形,壁厚,孔沟清晰,有的胞腔内可见草酸钙方晶,偶有含簇晶的薄壁细胞镶嵌其中。种子横切面,扁圆形,一侧略凸,外种皮为1列石细胞,近方形,内壁及侧壁显著增厚,胞腔含棕红色或黄色色素,内种皮为颓废薄壁细胞。胚乳细胞多角形,中央为2枚扁平的子叶,细胞内均充满糊粉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