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中药 > 中药知识 > 中药基础 > 正文

柴胡的简介特征和鉴别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2-0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www.zlnow.com整理推荐。

  柴胡简介

  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对柴胡的植物形态多有记述。《本草图经》载:“(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二月八月采根。”并有附图5幅。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淄州柴胡图,以及《本草纲目》的竹叶柴胡图,《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的柴胡图,均为柴胡属植物。柴胡属于灌木,一般高40–70厘米。通常从基部分出数茎,茎基部木质化,上部多次分枝。叶为宽或窄的披针形,背面具有5–7条明显突起的纵脉,基生叶和下部的茎生叶有长柄,叶片较大;茎上部的叶小,披针形或线形。伞形花序常有伞幅10–15,伞幅长2–3厘米,形成开展疏散的圆锥花序;总苞片4–6,披针形,长0.5–1厘米,宽1–3毫米,向后反折,顶端渐尖;小总苞片通常5,少数7,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毫米,宽1–2毫米,亦向后反折;花瓣淡黄色。双悬果长圆状椭圆形,油管在每棱槽中通常1条,少数2–3条。花期6–7月,果期7–8月。

  品种分类

  北柴胡

  特点: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片状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

  特点:根茎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紧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大叶柴胡特点:叶较宽,长圆形或广披针形,小伞梗细如丝状。比小总苞长3-4倍。生于林内及灌木丛中。

  狭叶柴胡

  特点:主根多单生,棕红色或红褐色;茎基部常被棕红色或黑棕色纤维状的叶柄残基;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7cm,宽2~6 mm,有5~7条平行脉;复伞形花序多数;总苞片1~3,条形,伞幅5~13,小总苞片4~6,花梗6~15;双悬果棱粗而钝。

  醋柴胡

  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醋炙能缓和升散之性,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的胁痛、腹痛月经不调。常与枳壳、香附川芎等同用。

  鳖血柴胡

  苦,微寒。归肝、胆经。鳖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强清肝退热、截疟功效。常与青蒿地骨皮白芍石膏、知母等同用,增强表里退虚热作用。

  中药属性药材简述

  药名:柴胡

  汉语拼音:Chái Hú

  拉丁名:Radix Bupleuri

  别名:茈胡、地薰《神农本草经》、山菜、茹草《吴普本草》,柴草《品汇精要》。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辛、归肝经、肺经、脾经。

  功能: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药材:柴胡用法用量:煎服,3~10克。解表退热用量宜稍重,且宜用生品。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举陷可生用或醋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生态环境:生于沙质草原、沙丘草甸及阳坡疏林下。

  资源分布:原产中国,主产于湖北、四川等地。朝鲜、日本、苏联也有分布。

  南柴胡

  药材基源:该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按性状不同,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称“南柴胡”。

  北柴胡

  采收储藏: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切段,晒干。全草则在春末、夏初拔起全草晒干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