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医生的“医”字,古代是写成“醫”的。“醫”的上半部分的“殹”,是指治病时的扣击声,下半部分的“酉”,则是指用以医疗的酒。可见,酒是最初的中药之一。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用到酒的药方不少于35个,其中至少有5个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很明显,酒在古代中医里就是一种常用的药物。
酒能治的病
《本草纲目》认为,酒有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的作用。
所谓“行药势”,就是酒能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乙醇(即酒精)是一种很好的有机溶剂,古人用酒浸泡药材,以制成药酒。今人要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就是乙醇萃取法。
酒有“通血脉”的作用,这一点不仅中医认可,西医也是赞同的。专业的心血管科医生也会建议患者适量喝一些葡萄酒,以改善心脏供血。
现代研究发现,少量乙醇可以提高人体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的含量,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含量。由此,研究者得出,少量饮酒能降低因脂肪沉积引起血管硬化、阻塞的机会这一结论,这也为酒能治疗心脏病提供了一个佐证。其实,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就用酒来治疗心脏病了,其著名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流传至今,仍被医家认为是治疗心胸疼痛、血脉不通的经典药方。
酒性热,中医认为“湿为阴邪,非温不化”,因而酒有“散湿气”的功效。很多药酒都有抗风湿的作用,对于风湿痹痛、关节炎、肌肉劳损等都有一定的效果。对于素体阳虚或是风湿关节疼痛的患者,适当喝一些药酒,确实能起到强身健体、祛风通络的作用。和煎煮中药相比,药酒有易于存储、服用方便等优点。
“除风下气”主要讲的是酒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国外的人进食肉类比较多,他们在进餐时,常会搭配开胃酒或佐餐酒,因为酒能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有助于人体消化吸收。像日本人吃鱼生,一定会喝点日本清酒,不然吃完以后,总会觉得消化不了。这就是酒有鼓动阳气的作用,它可以改善六腑气机,消除积滞。
古人常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古今中外,郁闷、情绪不佳的人,都喜欢叫上一帮朋友喝酒,而不是喝茶或喝果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酒入肝经,它有舒畅肝气的作用。因此,对于肝气郁结、郁郁寡欢的人来说,喝点酒不仅可以令其肝气调达、心情舒畅,还能帮他们强心提神,消除疲劳。
由此可见,冠心病患者或是体质虚弱、虚寒或既往有风湿痹痛情况的人,平时适量喝酒,对身体是有一定好处的。但这个量怎么掌握?每天喝的酒中,乙醇含量不超过20 g应该是相对安全的。当然,不同个体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
要避酒的人
酒性大热,热则容易耗伤阴血。中医认为,肝藏血,少量饮酒可以舒畅肝气,但大量饮酒就会损伤肝的阴血。就好比烧水,肝是锅,血是水,酒就是火。用小火慢慢煮,水会受热变成开水;如果此时不熄火,继续烧,水就会继续沸腾,变为水蒸汽挥发掉,最后把烧水的锅也给烧焦了。
因此,喝酒过量,首先是伤肝。肝脏功能不好的人为何不宜饮酒?喝酒的量不好掌握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肝脏本身无法抵御酒的辛热。锅坏了,还怎么煮开水?
高血压患者也不适宜喝酒,这是因为酒性热,它易助火,火热则易上攻头目,从而出现面红、头痛等情况,也容易诱发血压升高。
胃病患者也是不适宜饮酒的。中医认为,胃喜润恶燥。酒是火热之品,可使胃火炽盛,从而出现胃痛、口苦、牙痛等胃火盛的表现,严重的甚至可能因热迫血行而出现呕血、便血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因此,高血压、肝病、胃病患者或是体质阳热、容易上火的人,都不太适宜喝酒。这些人同时伴有风湿疾病或心脏疾病时,是否可以喝酒,这就要和医生商量,医生会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给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