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江、河、湖泊水域
江苏省有辽阔的水域,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共肭陆水域面积1.74万km2,所分布的药用植、动物多具有水生生态习性。如莲、芡、蒲黄、
泽泻、芦苇、黑三棱、白茅、
水蛭、龟、鳖等。
2.4平原
江苏省以平原为主体,南北门所跨气候带的差异引起水、热条件的变化,反映在植物种类的分布上,由南向北逐渐增我且成分渐趋复杂,南北所生长的种类也有差异。江苏平原大部分均己垦植,在残存的荒滩、荒地和宅边、路旁以及田埂边多生长草本类药材,主要植物、动物药材有蒲公英、马齿苋、紫花地丁、半枝莲、车前、蟾酥、蝉衣、地鳖虫、僵蚕等。
2.5 城镇、庭园绿化
由于兼顾林药结合、花药结合的园林绿化和庭园建设,也增加了不少中药资源,如江浦老山和射阳县种植的杜仲林、城镇绿化种植的女贞、樟村、槐树、银杏等均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药源。
3中药材生产和开发
江苏省中药资源量较小,药材自给能力不足,发展中药资源生产并加以开发利用,是增加药材供给的主要途径。
3.1 野生药材的采收利用
江苏野生中药资源种类较多,但蕴藏量较少。建国以来,全省野生药材的收购量保持不断增加,特别是70年代前后,从解放初的80万kg上升到800万kg,增加了10倍。这一发展动态与野生中药资源生长规律不相适应,因此,形成了80年代收购量时高时低的发展态势,90年代由于中药资源生态环境变化较大,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药材效益偏低,采药量和收购量相应减少,至今保持在450万kg左右,采收和收购的药材种类达350多种,如地产、地道药材茅苍术、太子参、明党参、荆芥、夏枯草,紫花地丁、蒲黄、蒲公英、灯心草,泽兰、茵陈、青皮、蜈蚣、蟾酥、僵蚕、蝉蜕、乌梢蛇、刺猬皮、龟、鳖等。
3.2家种(养)药材生产
通过引种(养)、试种(养)的实验,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家种(养)药材的生产,包括江苏省地道药材如荆芥、苏薄荷、明党参、太子参、白首乌、板蓝根、梅花、夏枯草、灯心草、丹参、蟾酥、土鳖虫等;引种成功的药材如西
红花、
白术、
延胡索、泽泻、生地、
紫菀、白菊花、北沙参、
补骨脂、
浙贝母、
白芍、冬花、
川芎、淮牛膝、川中膝、牡丹、
附子、麦冬、
郁金、穿心莲、
黄芪、
天麻、
山茱萸、杜仲、
决明子等。
近年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特别是在原有传统药材生产区,把中药资源生产作为发展多种经营的组成部分,其规模不断扩大,并不断探索中药生产的现代产业之路,如射阳洋马形成了以白芍花为主的多种药材生产基地,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00hm2;邳州用于黄酮素提取的银杏采叶园就有6667hm2;东台薄荷种植面积达2万hm2;宜兴和大丰两市百合生产规模已超过2000hm2;里下河地区的荷藕生产规模已达到以15万hm2左右。近年来,盱眙、江宁、溧水等地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立项发展药材生产,发展规模均在6000hm2以上,灌南板益根生产规模已达3000hm2以上。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3.2.1药材生产——经销单位、市场——一制药企业的自发联合。即由农民生产,药材经销单位收购,或进入药材中场,制药企业向市场、收购单位购买。这种松散的联合,在市场放开的情况下极易形成药材生产种类和数量的产、供、销的不协调。
3.2.2药材生产与制药企业直接挂钩联合。即由农民和集体组织生产的药材,采取订立合同的形式直接面向制药企业。这种联合关系,减少了中间环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产个体和部门的后顾之忧,但也易受市场环节变化的影响。
3.2.3集体式的产加销于一体的联合。即由集团内部生产、加工的结合,按加工对药材种类、数量和质量要求,建立药材生产基地,满足加工对原料的需要。这种联合关系,既解决了制药原料的直接供应,也较易于进行药材规范化生产,保证药材质量,较好解决市场的变化对生产、加工的制约和影响。
实践表明这3种联合关系在一定时期都会存在,从中药生产方向考虑,应有计划地促使第1种关系向第2种关系的发展,第2种关系向第3种关系的发展,从而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变化规律的生产经营机制,促进中药生产的发展。
4中药材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中药资源种类多,资源量不丰,而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率高,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均用药水平不断提高,江苏省中药资源生产现状已不能满足其对药材的实际需要。
4.1药材生产的全局意识差,严重制约药材生产
当前普遍对药材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中药资源生产放在一定位置。中药行业体制改革中,没有抓住中药生产这个基本环节,放松指导和引导,形成中药生产盲目现象;购销部门,依赖外购,忽视利用本地中药资源优势,以致造成农民生产药材的销售渠道不畅;大部分地区没有把药材生产纳入发展多种经营的项目,影响农民对药材生产的积极性;从事药材生产的农民,对中药资源保护意识差,采取掠夺式采收,使野生资源不断减少;由于市场意识差,有生产基础的地方也弃药改农。总之,长此以往,中医药行业必将成为无源之水的状态,影响中医药业的发展。
4.2野生中药资源急剧减少,部分资源处于濒危和临危状态
长期以来,由于对中药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野生中药资源迅速减少,部分种类面临稀有濒危和灭绝的危险,有的品质下降。一是有些地区对中药资源进行掠夺式采收或捕猎,造成野生资源量的大幅度下降,如丘陵山区有产的七叶一枝花、徐长聊、苏贝母、茅苍术、春
柴胡、明党参等;二是农业资源广度开发大规模进行,荒草地的开垦,围湖围滩造田,森林的不合理砍伐,以及由此带来土地功能的改变和耕作制度的变化,造成中药资源赖以生长的土地生态环境变化,生态平衡失调,严重危及野生植、动物资源的生长繁衍,导致资源量的迅速减少,甚至处于濒危状态,如京三棱、蒲黄、三泰地区的半夏、沿海滩涂的珊瑚菜等:三是丘陵山区大规模开发,发展经济林、果、茶、开山采石,使中药资源生长栖息地逐年缩小,资源量下降,甚至部分物种流失,如茅苍术、
白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