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经炒炭后治疗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
五十二病方》收载的血余炭,《
金匮要略方论》中的
王不留行、桑根皮“烧灰存性”,至《
本草纲目拾遗》时已增至70多种,而且又提出了炒黄、炒枯、炒黑、烟尽等工艺。饮片炒炭是传统的炮制制药技术,多数中药经炒炭后,除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外,是突出或改变了饮片某方面的专一疗效,如:血余炭擅治
小便不利兼
血尿;
白芍炭治疗带下症兼赤带;荷叶炭治疗阳水浮肿;
杜仲炒炭则是为了使有效成分完全煎出,发挥更佳的治疗作用……可见,中药饮片炒炭是临床中医谴药组方治疗疾病的手段与特色之一。但是饮片炒炭并非将饮片炒至焦化、炭化,而是要求控制在“炒炭存性”的范围,如
荆芥穗炭是治疗妇科疾病较常运用的一味中药饮片,要求炮制时火候与辅料掌握得当,成品色泽均匀,全部保持在“存性”的范围,原形辨认清楚(术语称为“观花”),否则饮片全部炭化而混杂于辅料中则难以剔出。因此中药炮制人员要掌握“炒炭存性”的技巧,就应该反复掌握学习,学会用“察烟观色”的方法炒制炭药。
将药材洗净,除去杂质,大小分档,置于铁锅内投至已炒好的辅料中,由文火逐渐加热至武火,不断翻动,至药物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锅内饮片与辅料出现火星。此时锅内饮片冒出的烟色由白转青,烟色变化的顺序依次为:白烟——黄烟——黄浓烟——青烟。“黄烟——黄浓烟”阶段为恰到好处的标志烟色,说明恰好达到“炒炭存性”的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要求;青烟则为太过、焦化、炭化的标志。故在饮片出现黄烟与黄浓烟时,立即喷淋自来水,则饮片火灭烟熄,继续翻炒至饮片表面水分挥干,立即出锅筛去辅料,摊开晾3小时以上,收贮。
不同的饮片,炒炭时要求的色泽是不同的,如
蒲黄炭、银花炭要求表面炒至棕褐色;大蓟炭、
小蓟炭炒至表面焦黑色;白茅根炭、
侧柏叶炭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焦黑色;
茜草炭、
炮姜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地榆炭、
黄芩炭、
黄柏炭、
大黄炭、
山楂炭、
乌梅炭等饮片均要炒至表面焦黑色 ,内部焦褐色。
由于饮片质地不同,制炭时采用的火候也不同。一般来说,花、叶、全草类饮片如荆芥穗、槐米等,饮片制炭时先用文火后用中火;根茎类饮片如地榆、黄芩等饮片,先要用中火后用武火。火候应由弱渐强,先弱之目的使饮片内部受热均匀;渐强之目的则使饮片成炭“存性”,故火候的掌握非常关键。一开始就使用武火,会导致“皮焦瓤生”;一直用文火,则达不到制炭目的。而抢烟喷、抢锅凉更要及时准确,样才能确保炭药的质量符合“存性”要求,中医临床疗效不打“折扣”。
来源:中国药材市场
文章来源: 中华特产网 日期:200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