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温经止痛
寒性收引凝滞。凡因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之头痛、眉棱骨痛、眼珠紧涩疼痛等症,治宜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方用《审视瑶函》之当归养荣汤(羌活、防风、白芷、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酌加麻黄细辛桂枝等。
对于寒滞肝脉,饮邪上犯之绿风内障,证见瞳散视昏,头痛上及巅顶,干呕吐涎,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者,治宜温肝化饮,降逆止痛,方用吴茱萸汤酌加法半夏、陈皮、茯苓、川芎、白芷、细辛等。
例4.李某,女,38岁。1997年11月20日初诊。自诉右眼眉眶疼痛月余,遇寒加甚,得温减轻。眼科检查:视力右1.0,左1.2,双外眼正常,内眼未见异常,右眼眶上切迹处压痛明显。耳鼻喉科会诊: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右眼眉眶疼痛牵及头额,口不干,小便清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诊断:右眼眶上神经痛。辨证:寒邪犯目,经脉凝滞。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药用:羌活10g,防风10g,白芷10g,熟地15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细辛3g,桂枝6g。服药5剂,患者右眼眉眶疼痛明显减轻。上方续服半月,目症悉除。
5 温中举陷
胞睑属脾,脾之阳气充盛则睑能开合自如。若脾阳不足,中气下陷,可致上胞下垂,抬举乏力,治宜温中健脾,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酌加干姜、补骨脂、川芎等。
至于脾阳虚衰所致之小儿疳积上目,证见面色苍白、大便频泄、完谷不化、黑睛糜烂或破损、舌淡、脉弱者,治宜温中散寒,健脾举陷,方用附子理中汤酌加肉桂、黄芪、扁豆、山药等。
例5.万某,男,15岁。1998年4月10日初诊。自诉双眼上睑下垂,无力抬举5月余,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型上睑下垂”,用新斯的明后目症减轻,停药后复又下垂。患者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常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虚弱。眼科检查:视力右0.6,左0.8,双眼上睑下垂,右眼平视上睑覆盖瞳孔3/4,左眼平视上睑覆盖瞳孔1/2,双眼球转动正常,内眼未见明显异常,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诊断:双眼上胞下垂(肌无力型)。辨证:脾阳不足,中气下陷。治法:温中健脾,升阳举陷。药用:炙黄芪15g,党参15g,炒白术10g,陈皮6g,当归10g,柴胡6g,升麻6g,干姜6g,补骨脂10g,炒扁豆10g,炙甘草3g。服药7剂,患者上睑下垂减轻,肌力增强,右眼平视上睑覆盖瞳孔1/3,左眼平视上睑覆盖瞳孔上缘。上方调服2个月,患者双眼上睑复位,开合自如,视力双眼恢复至1.0,全身情况亦明显改善。半年后复查,病情未见复发。
6 体会
虽刘河间有“目病属火”的理论,张子和亦认为“目不因火则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但从临床看,目病并非全属火,而是有热亦有寒。陈达夫在《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中指出:“眼病治火,完全是一种偏向。”温法适用于寒邪犯目,经脉凝滞,或阳气亏虚,清阳之气不能充养于目所致的多种眼科疾病。使用温法时,要明辨寒热真假,不仅要观察眼部表现,更要注重全身伴随的症状与体征,尤其是察舌诊脉,勿为假象所迷惑。由于温药多辛温燥烈,用于寒证则疗效显著,但对于火热之证仅可在寒凉泻火之剂中少量佐用,绝不可滥用,否则有抱薪救火之患。因此辨证准确与否是使用温药的关键。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