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开膏滋药就是要找老专家。 ”家住彩香新村的朱阿义是膏滋药的忠实“粉丝”,为了找老专家开膏方,他几乎忙乎了一天。清晨四点半,他就到市中医院排队挂号,八点左右终于在拥挤的
人群中拿到了号,但轮到他搭脉开方已是下午四点多了。对于这样的折腾,老人不仅没有埋怨,还感觉很值。老人有慢性咳喘的老毛病,在以前,一到冬天特别是天气突变,他经常咳得脸红脖子粗,而三年膏滋药吃下来,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今年一入冬,热衷冬令进补、懂得保健养生的苏州人便纷纷来到中医院,搭脉调理开膏方,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像朱阿义老人那样,宁愿出200元的挂号费,长时间排队专找老中医看。市中医院今年的膏滋门诊一共设有四个诊室,其中一个就是老专家门诊,由何焕荣、任光荣、龚正丰、黄礼、俞大祥五位名医轮流坐诊。据了解,这几位老专家作为膏滋门诊第一“阵容”,近几年基本没变,“开膏方的人都想找老专家,但老专家就这么几个。”中医院调养服务中心副主任沈佩莉介绍,为了保证质量,医院对老专家膏方门诊实行限号,半天一般只看25个号。
开膏滋药方颇能考验一个医生的中医功底。医生先要望闻问切,查看人体基本情况,判断脏腑阴阳是否平衡,气血是否有亏损,然后再根据君、臣、佐、使的配伍进行开方。一般来说,一个中药方剂涉及中药材15种左右,而一份膏滋药方则需四五十种,要运用搭配好,必须有深厚的中医知识和诊疗经验积累。
在日前我市举行的“中医中药中国行”苏州站活动中,全市7所中医医院负责人和我市名老中医以“苏州中医的昨天、今天、明天”为题举行座谈。“可以说,我的中医功底不如以前的中医专家,而现在的年轻医生,比我们这一辈还要差一些。 ”座谈会上,我市一位名老中医开诚布公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中医博士开不了药方
和其他学科一样,中医也有着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的教育体系,但让中医专家感到尴尬的是,现在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即使是中医博士,到了临床别说膏滋药,就是很平常的中药方剂也不会开。
小陈是一名硕士,刚从中医院校毕业,说起不会开中药方剂,他也是有苦说不出。“现在的培养方式和以前老中医们经历的师带徒,完全是两种模式。我们不仅要学中医,还要学西医,而事实上,在西医方面占用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据了解,在中医院校,中医经典著作是必学内容,他们需翻阅《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理解阴阳五行、奇经八脉、辨证论治,但同时也要学习西医。为了能拿到学位,英语必须过四、六级,“看懂中医经典,文言文是基本功,但我们更多的时间是在读ABC。 ”到了研究生阶段,他们的主要精力是写论文,而论文就是用西医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中医。
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中医医师也有着类似的感受。即使是在中医医院,临床使用最多的还是西医方法,他们也和综合医院的医生那样开抗生素、拿手术刀,急救急诊更不用说。“每天要看这么多病人,实验室检查、拍片和搭脉诊断相比更简捷,久而久之,中医就慢慢退化了。 ”“老中医越来越少,年轻的医生又接不上去,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进行扶持,今后肯定会断档。 ”老中医任光荣呼吁苏州中医界要关注这个问题。据了解,遭遇中医传承难题的不仅是苏州,在一些城市,由于老中医的缺乏,没有膏方处方经验的年轻中医也在开膏方,以致膏方质量明显下降。
传承还需政策倾斜
苏州是吴门医派的发源地,有着吴文化底蕴的苏州人对中医更是情有独钟,而对于现代人所说的亚健康问题,中医更是优势明显。那么,如何让老中医搭脉开方的本事传承下来,让更多的市民能得到高质量的膏滋药?苏州中医界人士认为,医生自身努力是一个方面,而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