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杜丽丝1995 年随丈夫来到上海,最初时期她非常不适应这里的生活,甚至提出离婚。挣扎了2 年后,她开始认真学习中文并潜心研究中医,5 年后的2002 年,杜丽丝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后,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个中医诊所,她也成为上海目前为止唯一管理中国传统医疗诊所的外籍人士。可以用德语、英语、汉语、西班牙语四种语言行医的杜丽丝,终于找到了她在中国真正的价值。
在当今的医学界,无论是对于中国病人还是西方病人,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相信西医高科技的药物、尖端的现代医疗术,还是诸如针灸、按摩、中草药、艾灸这样的中医疗法呢?
越来越多的中国病人更倾向去那些具备现代科学技术设备的西医医院就诊;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白领,由于生活工作节奏快,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慢慢接受传统的中医治疗了。相较之下,仅仅吞服一粒药丸就能治疗疾病实在是太方便了。与之相反的则是,西方社会却越来越多地吸取中医传统疗法的精髓,比如针灸、推拿、中草药等等。
杜丽丝(Doris Rathgeber)是生活在中国的德国女士,也是至今上海唯一管理中国传统医疗诊所的外籍人士。她总是用四种文字开出她的药方:德文、英文、中文、西班文。39 岁的她说:“我爱我的病人,我也爱用中医的原理去治疗他们。”
关于病人
杜丽丝的诊所名叫“身心佳”,英文名叫body&soul,分别位于上海的黄浦区和闵行区。
黄浦区“身心佳”诊所位于建国新路和西藏南路交叉处。距离地铁八号线老西门站步行约十分钟。诊所附近的建筑工地上,电钻声不绝于耳,灰尘漫天,让步行变得有点困难。
从噪音和灰尘的世界里跨进位于一幢写字楼14 层楼的诊所,感觉顿时清凉不少。跨进诊所,发现与平时去的医院感觉不大一样。大堂摆设着中国古董,墙上挂着中国古字画。杜丽丝的秘书Even 说,大堂的布置里还隐藏着金、木、水、火、土的元素。诊所比平时见到的医院也干净不少,而且透露出了一股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大堂里坐着一个年纪很轻的女子。她说自己从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知道了杜丽丝其人,因此慕名前来求诊困扰自己多年的痛经问题,已经来看了三次, “效果还可以。”另外有一位正在等候诊治的外国中年女士坐在沙发上,浏览着一份本地英文报纸。诊所占据整个楼层的一部分,其实并不是很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前台、医生办公室、药房、推拿室、针灸室、化验室等一应俱全。
经病人同意,记者进入诊室亲历医生治病过程。第一位病人是一位外国女士。她的问题是很想再要一个孩子,可一直未能如愿。记者注意到这里的看病过程和平时见到的医院有点不一样。在平时去的医院里,每个医生周围都几乎围着一大群病人,医生留给每一名病人的时间很少。医生一般简单地询问一下症状后,即埋头开一堆检查单,让病人把所有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先检查了再说。
在杜丽丝的诊所里,记者观察到每一位病人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医生讨论自己的问题,医生也看不出有赶时间的迹象。眼前这位想再生一个孩子的外国女士,和两名医生谈笑风生。杜丽丝边和病人用德语交谈,边翻译给旁边坐着的一位中国中医听。两名医生不时用中文磋商。
病人和医生大约交谈了半个小时后,看病就告结束了。在等待下一位病人到来的间隙里,杜丽丝告诉记者,这名病人不太容易怀上孩子,因为她已经出现了更年期即将到来的特征:每次月经间距的时间越来越短。事实上,除了不合适再要一个小孩之外,她很健康,用不着再来看医生了。虽然这名病人喜欢这里的环境和放松的气氛,一直很想再来,但杜丽丝还是告诉秘书,如果她下一次再电话预约时,就告诉她真的不用再来了。
下一名病人快步跨进诊室。这也是一名外国女士,大约三十岁左右,头发很短。她快速扫了一眼坐在后面的记者,看上去比较紧张。这名病人是因压力过大前来就诊的。她诉说自己吃东西没有胃口,吃完东西后甚至会返出“臭鸡蛋一样”的气味。杜丽丝给她开了一些中药,用于放松情绪、减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