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民本系黄河北岸、莽莽草原之人。年轻时因山洪爆发,为躲灾避难,流徙到此,后成家定居。此药本地少见,这些年来,我只寻得一处采药之地。在我家乡,此药到处都有。而且大小人等、家家户户人人皆知。出生后不久,但会言语的孩童,其家长即教‘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学会后,又教:‘沙苑子,性甘温,补肝明目固肾精。’如此反复念诵吟唱,因而此药之作用可谓尽人皆晓。”炎帝闻听后,颇有奇感,乃问:“是何人始教?”老者道:“说来话长,此中确有段传闻。大王如不嫌絮烦,容小民慢慢道来。”说着便把黄芪来历,作了一番交待。 黄河北畔,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草原的中心,横亘着阴山山脉,直贯东西,延绵起伏。山脚下广袤的原野,如陈铺的绿色地毯。民谣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隆,窿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诗句。这里的一个山坳,便是此老者的故乡。老者幼年时,村中人即告诉他:这里曾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姓戴名糁。他为人厚道,待人谦和,无论谁家有大小烦事,或谁人有困难沟坎,老人都一马当先,尽力而为。如遇难以消解之事,老人往往食不下饭,睡不安寝。长年下来,老人形瘦骨立,面肌淡黄。久而久之,人人皆忘其姓名,乃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意即面黄肌瘦的长寿长者。黄耆身上,常备有金针、艾条,逢有伤病,经他或针或灸,皆能应手而愈。 一年,天降大雨,山洪横溢,不少房舍被淹没。黄耆奋不顾身,跳入水中,东边背出张三,西边扶起李四。忽然从一个即将被水冲倒的房中,传出“救命”之声,黄耆迅速赶到,原来是一名十几岁的小孩在呼救,老人拨开门口周围的泥草,背起孩子便往外走,这时横梁掉下,差一点砸到黄耆身上。当被困人得救后,他又带领这些无家可归之人,循山而上,于高坡处找寻洞穴。所有人都得到妥善安置后,他又考虑众人的饮食问题。这时一人喘着粗气跑来,说他的小孩肚疼厉害,满地乱滚。黄耆立即前往,经过看视后,在双腿膝盖骨下三寸处扎入银针,约一柱香时分,小孩疼痛便止。黄耆起针后,正要外出,忽听山岩旁一大群人高声呼喊,黄耆抬头一看,不禁惊异万分。原来山峰悬崖处,有一小孩正抓着山石不放,眼看即将摔落。说时迟,那时快,黄耆老迈的身躯,竟如腾似飞地跑到岩下,正打算攀石而上,不料小孩因悬吊时间太长,再无力气,稍一松手,身子便直坠下落。危急之中,黄耆从半山中用力跳出,恰好跳到孩子下落的半途,双手抱定,两人同时摔下山涧。当人们绕道来到山涧时,小孩抱着黄耆,痛哭不止。众人见状,知道老人下摔时,自身在下,垫住了小孩,而自己却被山石碰撞身死。众人无不挥泪而失声痛哭,他们为勇救儿童的老人悲泣,也为他一生救民的业绩而悼念。为了纪念老人的丰功伟绩,大家在这山涧之间,于黄土沙石处埋葬了老人。年年有人前来拜祭。就在老人去世后的第二年,坟墓周围长起了很多高草,叶呈椭圆形,通体长有白色短毛。人们从未见过此草,但长在黄耆老人的墓地,因此谁也不伤害它。 又过三四年,村中的小孩都已长大,他们为悼念这位舍己救人的活神仙,经常前来叩头祭拜。那个被救的小孩,更是常常守护在墓旁。一天中午,他因困倦,暂在墓旁小憩。睡梦中,忽见空中一朵白云,降落面前。他一看,正是救他的老人。他猛扑上去,抱住老人不放,老人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长大后一定要为国为民多做好事。你要特别记住,那墓旁周围长的小草,是两种好药,能治很多病。”说着把前面所讲过的那两种药性,给那孩子重复了三遍后说:“你要告诉人们,那药能治的病,都在这几句话中。切记!切记!”说完便腾云而起,小孩一不留神,老人已在半空。他悲痛地高喊:“黄爷爷!”一阵惊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他再三回忆,几句药性之言,已纯熟地记在心中。他百思不得其解,便飞快地跑回村内,告知有识见的人,大家都引以为异。以后有人生病时,便按着小孩所说,对症采集墓旁的小草,或选根,或选子,煎服后,都能很快显效。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开来,很多病都得到了救治。人们感谢、怀念黄耆老人,认为这种药是老人死后的化生,就把此草以老人的名字命名为“黄耆”。后来因有人发现,治病时要把药切碎熬汤,似乎对老人十分不敬,就取音同义不同的字代替,即根叫“黄芪”,其子叫“沙苑子”或“潼蒺藜”。 炎帝听完这则传奇,心为之动,神为之感。他深深相信,此药在民间已广为应用,久为试验。且从味道来看,确有补益作用。便对老者道:“多谢老先生这番讲述,本王这就回去,让太医馆试用此药。”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