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1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典型病例

    鲁××,女,55岁。1998年7月16日初诊。主述:颈项板滞不舒,头晕头痛头重已7年余,症状加重2周。颈项板滞不舒,始于7年前,并有肩背牵掣不适感。2周来,眩晕加重,泛恶,头重如蒙裹一般,四肢乏力,纳呆失寐。检查:颈椎压痛(++),颈活动受限(±),弹指征(±)。1997年磁共振检查提示:颈椎2~3、颈椎3~4、颈椎4~5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苔白腻,脉滑。辨证: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治则:健脾燥湿,熄风化痰。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姜半夏9g,炒白术12g,明天麻12g,广陈皮6g,淮山药12g,石菖蒲12g,云茯苓12g,全当归9g,大川芎12g,赤白芍(各)12g,制南星9g,汉防己15g,炙甘草5g,大枣10枚,生姜4片。14剂。7月30日二诊。药后诸恙减轻,泛恶呕吐已除,头痛头重已解,惟有轻度头晕,患者精神较前有明显改善。苔薄腻,脉细滑。再守前法。原方石菖蒲改30g,去炙甘草,加六一散(包煎)30g。14剂。2周后随访,症状控制。

    讨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平肝,并以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陈皮理气化痰,山药助脾肾祛湿邪,四物汤活血化瘀通络,南星、防己祛风化瘀通络,甘草、红枣调和脾胃和诸药,合用治疗风痰眩晕。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以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四逆散舒肝利气,桔梗行气宽胸,牛膝引血下行,配以砂蔻仁、南星和胃化痰祛风,合而活血理气,逐瘀化痰,治痰瘀而致的眩晕。温胆汤加减方中以半夏降逆和胃化痰,竹茹、枳壳清胆胃之热,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配以黄芩加重清热之功,赤芍、川芎、当归活血通络,防风、白芍祛风止痛,合而治疗湿热内扰而致之眩晕。益气聪明汤加减方中以参、芪补中益气,升麻升提阳气,葛根、防己、白芍解肌止痛,蔓荆子清火止痛、止头晕,细辛、鸡血藤祛风通络止痛,四物汤活血养血,桂枝、熟地温阳补气,合而治疗气血亏虚之眩晕。

    临床上,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加减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次数最多,前者为健脾燥湿,后者为清胆利湿,其辨证用药机制均体现了一个“痰”。痰瘀互阻类、气血亏虚类之眩晕,其发病机制既有“痰”,也有“瘀”,还有“气滞”、“血瘀”。这同我们长期提出的调治伤科杂病要突出“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同治”的观点是相吻合的。[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钩椎关节等颈椎小关节处的骨赘刺激或其他原因引导的局部充血水肿使横突孔管腔狭窄,使血管受压迫而发病。研究观察显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微循环存在明显障碍,椎动脉处于痉挛状态,而中药可通过活血化瘀显著改善微循环,使充血水肿消除,并能扩张椎动脉,从而提高椎动脉血流速度。[3]同时,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较正常人有较大差异,祛瘀化痰中药能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4、5]

    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说明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明显优于目前临床对该类型颈椎病常用中成药治疗。因统计因素,本文所列病例,均以2疗程28天为限。治疗组中,痰湿中阻和湿热内扰二组病人经辨证用药后各项计分指标提高均较明显。但痰瘀互阻和气血亏虚二组中病人疼痛指标计分提高较明显,而眩晕指标计分提高不明显。据跟踪观察,该二组病人在连续治疗2~3月后其眩晕指标计分攀升明显。故二组病人需较长疗程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9.

    [2]吴弢.施杞临床学术思想控析[J].中医文献杂志,1997,(4):22.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