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根据以上原则方法,共出校语约130条,其中底本之误约45处;注释条目63条。
3.校文的例释
根据以上原则方法,按校勘重点对校语进行分析,可分为如下几类:
(1)讹误,主要为文字抄写讹误。
例:附录《药性赋》中“黄柏”条:“泻下焦隐伏之龙火,安上出虚哕之蚘虫”。
按:“安上出”与上文“泻下焦”,文理不通,“出”应作“焦”,故据天保本、药性赋改,采用对校、他校。
(2)脱文,主要为抄脱个别文字。
例:卷一《张给事瘴疟论》:“其病人发热,或恶寒,烦躁,手足冷……或汗出恶风,与姜附汤、干姜附子、理中汤。”
按:“干姜附子”后脱“汤”字,属上下文有相同文字而抄脱,据天保本补。
(3)衍字
例:卷一《治瘴续说》:“若烦燥而有异象眩惑,夜不安寝,可略与温胆汤,大便欲利者不可服。”
按:“欲”字与此段文理不符,当为衍字,据天保本、《景岳全书》删,采用对校、他校。
(4).倒错,主要为抄写所致文字或段落次序的前后颠倒。
例:卷二方中“草果饮”,与“四时治要方云”二段互倒。
按:目录中“草果饮”在前,“四时治要方云”在后,正文中“四时治要方云”在前,据其文中内容,应为二段互倒,故据目录乙转,采用本校。
(5)异文,主要为不同传本的异文及不同著作的异文。
例:《李待制瘴疟论》:“病人阳气常浮,身多汗出,须先固本正气,然后服此等药,即瘴本悉去矣。”
按:天保本“瘴本”作“瘴疠”,“本”指“根源,根本”,从文理分析,以原文义长。
此为不同传本的异文。
(6)误读。
例:卷二方中“四兽饮”条:“愚尝谓寓广者平居无疾。亦须服降气镇坠药。乃养正丹黑锡丹。然养正丹四药皆有利性。广地阳气常泄。稍失制度。宁免误人。常服不若黑锡丹降气药。及苏子降气汤。秘传降气汤二药。均治上盛下虚。”
按:此段因句中有错讹“及”字而误读,正确应读为“愚尝谓寓广者,平居无疾,亦须服降气镇坠药,乃养正丹、黑锡丹。然养正丹四药皆有利性。广地阳气常泄,稍失制度,宁免误人,常服不若黑锡丹。降气药乃秘传降气汤、苏子降气汤,二药均治上盛下虚。”
(7)疑脱、疑衍、疑误等。
例:附录苍术条:“苍术气味甘,主治与白术同。”
按:此句中“甘”字《药性赋》中无,疑衍。
经过近二年的收集、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了《岭南卫生方》的校注工作,并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择期出版。限于篇幅,本文只简单地介绍了该书的校注概况。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405) 荣莉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