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例如同是谈辨证论治的思想纲领,清代江涵暾不似明代张景岳从天人万象阴阳变易之理着眼,而是就医论医扼要概括:“盖病总由脏腑,总不外虚实寒热,审知其为何脏何腑之虚症实症、寒症热症,而联其病类以集之,则药归同路,疗一病可,疗千万病亦无不可。”[15]并没有再深入挖掘建立在此种方法和纲要之上的哲学内涵。
再如,同是讲五脏生克,清代何梦瑶不似张景岳就五行学说本身着以笔墨探讨,而是借助前人的认识,直接就各脏腑功用病机来分析归纳。他说:“五藏生克,须实从气机病情讲明,若徒作五行套语,茫然不知的实,多致错误。”[16]纵览清代众多医著,大多论及脏象内景及其病机病证,可见仍是以脏象学说指导辨证治疗。但就阴阳五行之理对脏腑功用病机予以思辩,能卓然成一家者则难得一见,更多的是前代文献的裘腋以及临床经验的归纳和总结。由此看出,脏腑辨证曾上升到哲学层次的理论指导已渐迷失,相反纯技术性的经验总结却愈加丰富细密。形而上的抽象思辩渐被形而下的具体研究所替代,哲理与医理渐行渐远。
在明清时期由于脏象学说的核心理论地位未变,司外揣内、整体相关的诊病模式未变,以脏象学说为指导的脏腑辨证以其实用性与必需性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其自身的内容日益丰富。因此说该时期是脏腑辨证的推广应用时期。
参考文献
[1] 江笔花.笔花医镜·自序.见:笔花医镜补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3.
[2] 江笔花.笔花医镜·表里虚实寒热辨.见:笔花医镜补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21.
[3] 张景岳.景岳全书·阴阳篇.见: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77.
[4] 张景岳.景岳全书·里证篇.见: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81.
[5] 叶 桂.临证指南医案·诸痛.见:补增临证指南医案[M].光绪丙申年徐灵胎评注本·卷八.17.
[6] 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叶桂[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63.
[7] 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见: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911.
[8] 王孟英.温热经纬·湿热病篇[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21.
[9] 何梦瑶.医碥·郁[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113.
[10] 唐容川.血证论·藏腑病机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
[11] 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义.见: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81.
[12] 张景岳.类经附翼·真阴论.见: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01.
[1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31:998~1002.
[14] 戴震,绪言·卷上.见:中国哲学史纲要·颜元、戴震哲学中的思想新动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516.
[15] 江笔花.笔花医镜·例论.见:笔花医镜补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4.
[16] 何梦瑶.医碥.五藏生克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7.
天津中医学院(天津,300019) 杨雪梅 李德杏 王玉兴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