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医药史料 > 正文

战国至东汉时期(6)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神农本草经》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在《内经》“君、臣、佐、使”主次配伍原则的基础上,对组方用药理论进一步作了阐述,指出:“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说明处方用药时应注意药性,分别多寡、主次。对于药物配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结果,《神农本草经》提出“七情合和”的学说:“药有阴阳配伍,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如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从而十分清楚地指出,虽然药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但只要配合得当,便可奏效。如有的药物相配能起到协同作用而增强药效;有的药物相配则能减轻或抑制对方的毒性反应。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并非所有的药物都可以配合应用。如有的药物合用后,会产生强烈的副作用,这种情况就属于配伍禁忌。这些药物的配伍原则,至今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同时书中还注意到了药用部位与药物作用的密切关系。事实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位所含的有效成分并不相同,因此各自的药效也就各不相同。 《神农本草经》还记述了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加工制作方法,以及鉴别药物的真伪、陈新、质量优劣的方法。此外,书中还就不同的药物性能,提出了制剂的法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剂型。“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书中对服药剂量、服药方法、服药时间也很重视,指出:“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夜。”说明服药时间与疗效有着一定的关系。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不但为中国古代的药物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以后的一些药物学著作,都是以该书为基础的。直到今天,《神农本草经》仍然是学习中医药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养生学的发展 从战国到东汉,许多哲学家和医学家对养生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多种见解,其中主要有“静以养生”和“动以养生”两种观点。老子、庄子的养生理论的核心是“静”,庄子还提出了以静为主的气功;而子华子、吕不韦、华佗等人则主张“动以养生”,提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华佗在继承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引外,孔子谈到动静结合的观点,老子、庄子、管子、荀子等提出养生要“顺乎自然“;管子还主张存精以养生,注意饮食卫生及精神调摄;东汉王充的《论衡》中也有养生专论,并提出寿命与遗传有关的创见。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