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宋大仁先生曾名泽,别号医林怪杰,海煦。是我国近代著名医史学家、画家、文博家。1907年生于澳门,原籍广东中山。出身贫寒,在襁褓时父病故,留下慈母与兄长。靠母为人缝衣谋生。在澳门完成中学学业,有一定英文基础。15岁拜澳门中医师郑昭然为师习医。晚间从师画家吴松寿学国画。为人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自幼在国文、古诗词、中医药、国画等方面练就了扎实的根底。1985年11月病逝上海。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自号“医林怪杰”
1943年7月,上海民间团体《沪东公社》在举办“好癖展览会”时,诚请宋大仁先生以营养、肠胃寄生虫标本、表格、图画等参与展出。他在弁言中说:“予性好医学,亦好书画,第仅好而已,去癖尚远甚,今好癖展览会诸公不我遐弃,强列予于好癖之林,不亦愧乎……。”署名“医林怪杰”,自此就有“医林怪杰”之别号。
其实,在建国前后,宋氏一生以个人举办或参与的展览会,大小总计有7次。
第1次在1942年4月上海震旦博物院举办《第一届胃肠病病理文献、医药书画艺术展览会》。时隔二年,1944年6月同时分别参与《上海特别市卫生运动大会》、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上海市青年会卫生运动大会》提供胃肠病、寄生虫标本及伤寒标本、书画、艺术图画、表格照片等数百种。当时上海各大报刊竞相发布采访报道新闻,有一定社会影响。
建国后,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展在北京举办。宋氏与徐子鹤合画的“李时珍事迹图”四幅,被选入展出,并被推荐为全国巡回展品。
1955~1956年,先后协助筹备“南京中医药展览会”、“广东省中医药展览会”、“福建省中医药展览会”。1957年12月中央文化部指示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指名宋大仁代撰“重修伟大法医学家宋慈墓”碑文。在各省市举办的展览会上宋氏无偿提供众多有价值珍贵医史文物资料。这在医界中很少有如此博学多才而无私的学者。“医林怪杰”,可谓名实相符。
学贯中西 擅治消化病症
1924年2月宋氏初到上海。作为一名澳门归国年轻华侨投身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由于勤奋刻苦钻研好学,深得丁氏的器重与厚爱。第二年因兄长突然病故,宋氏求学的唯一经济来源断绝。在贫困无援的情况下,只好辞学告退。丁校长得知此情后,毅然决定分文不收且供膳宿,让宋氏全免完成学业,终于在第八届毕业生中名列前茅。曾与程门雪、朱振声、陶可箴、钱乃振、刘佐彤等一起协助丁济万编辑出版《丁氏医案》四册。后又协助丁济万主编《卫生报》,编辑《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纪念刊》一册。
毕业后曾任上海南京放生局(善堂)及京沪、沪杭甬铁路医院中医官工作,中央国医馆第一、二届理事。年轻的宋大仁在上海中医界不但站稳了脚跟,且崭露头角。
1927年9月~1932年7月宋氏在上海东南医学院半工半读学习西医。以“医学士”资格为第六届毕业生,被留任东南医院胃肠科医师,同时又受聘上海中医学院教授,肩负中西医双职临床教学重任。
1933年东渡日本深造消化器病专科,获得日本国消化器病学会会员资格。
1935年2月在上海发起组织“中西医药研究社”,请朱恒璧任董事长,自己任常务理事、医史委员会主席等职。主编出版《中西医药期刊》发行全国各地及港、澳、台、东南亚各国。成为当时全国法定九大医药学学术团体之一,影响广泛。
1937年在上海设立胃肠病院,自任院长。引进一流胃肠镜摄像设备,能制作清晰的病理标本。成为沪上著名的消化胃肠病专家,发挥中西药相结合的优势,深受社会病家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