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由于按摩疗法在医疗实践中的作用,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唐“太医署”分设的4科中,即有按摩科,也就在这时期,我国的按摩医术东传到日本。
宋元时期,按摩也有发展,如宋徽宗时,由政府编辑的《圣济总录》治法中,编进了按摩疗法,记述了按摩手法,计有按、摩、捺,并认为按摩的主要作用是“开达抑遏”。这时期的按摩专书,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尚有《按摩要法》一卷,至今也已佚散。元代,因战争频繁,跌打损伤的疾患甚多,按摩技术向治疗伤外科方面发展,但当时没有按摩专书的出现。
历史发展到明代,在为皇室服务的医疗机构--“太医院”中,也设立了按摩科,成为“太医院”中十三科之一。按摩疗法具有“简便、经济、安全、疗效好”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故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到清代,“太医院”中的按摩科,虽被取消,但按摩在民间仍有发展。有人用按摩治疗外伤,也有人用按摩医治小儿疾病。常见一些江南的农村老妇,虽不懂经络穴道,不懂表、里、寒、热、虚、实,却能用按摩治疗小儿疾病。在民间,称这种手法为“推惊”“抹惊”。随着治疗小儿疾病的发展,出现了“推拿”这个名称。“推拿者即按摩之异名也”。医治小儿疾病的推拿专书,明代有杨继洲,《针灸大成》第十卷上记有四明陈氏《小儿按摩经》;龚云林著《小儿推拿方脉治婴秘旨全书》;周岳甫著《小儿推拿秘诀》。清代刊印的小儿推拿专书有10种之多,有熊应雄著《小儿推拿广意》;骆潜庵著《幼科推拿秘书》;张振签著《厘正按摩要术》等。这些著作对按摩的应用、发展和保障儿童的健康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清代在创伤按摩方面,政府作了整理工作,所编《医宗金鉴》中,正骨心法要旨一节,就有较详细的记载。清代还有用器械模仿按摩手法,制成按摩器。今天,故宫的御药房里还藏着乾隆、光绪期间的两件按摩器,一件是由三颗蜜蜡朝珠做成的,一件是由金星石雕成瓜棱形的按摩器,这个革新创造为祖国医学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