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医药史料 > 正文

凌云擅“铜人针法”,《示弟庸言》承家训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1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明朝,有凌云,字汉章,号卧岩,系成化——弘治间,归安(今湖州市)人。擅针灸术,而名噪一时。相传其在北游泰山时,遇一道长,授以铜人针术,从此则刻苦磨练,其技益精,针无空穴,《明史》载称:“海内称针法者,曰归安凌氏”,即指凌云。

    据史料载,有患咳嗽者,饮食不进,医以虚证治,投补剂而病益重,邀凌云诊之,曰:“此寒湿积也。取穴在顶,针之必晕绝,逾时始苏”,戒病家勿惊恐,乃施以针。果然,晕厥,醒后吐大量积痰,病遂得愈。

    又有婺州一富家寡妇,得癫狂疾,裸体野立,不避亲疏。凌云诊断为“少寡,欲火炽,是谓丧心,须正其心”,乃令二人坚持之,“以凉水喷面,针其心次,补泻并施,狂躁遂定”,并慰以好言,病乃愈。其它,如针下常熟徐氏之“难产”、治20年之跛、病后久聋等,皆显奇效。时淮阳王病“风”三年,召四方名医治之罔效,请云诊治,乃授以针,不三日而行步如故。孝宗闻其名,召至京,命太医官出“铜人”,蔽以衣,所针无不中,乃授予“御医”。

    凌氏针灸,世代相传。其孙名宣,号双湖,“施针浙、闽,全活万计”(《归安志》)。嗣后,分枝繁衍,各传其业。其七世孙宸世,字兰亭,于清康熙时,由苕溪双林迁居桐乡之濮院;八世孙应发,字南臣;九世孙玉樵,十世孙邦从,十一世孙振华、晓五,十二世孙小圃,十三世孙鞠廷,十四世孙文潮、文涛、文澹,至今已传十五世,皆继其业。家传有《步穴歌》《经外奇俞撷英歌》各一册,皆署名“凌云汉章定本”。

    除家传承继外,授业者不乏其人,《浙江通志》亦载“聂莹得湖州凌汉章针法,针至病起”。聂莹,明代处州(今丽水市)人。自受业后,精心揣磨,取穴准确,下针无虚发,“虽厚衣可按穴定针”。医德可嘉,贫病不计,经其者,未尝求酬,故乡闾咸敬重之。

    所以凌氏针灸,自明代以来,久享盛誉而不衰。家传〈杂记〉中有《秦康王送名医凌汉章还苕诗》曰:“微恙年来不易攻,远烦千里到关中,寻常药饵何曾效,分寸针芒却奏功。絷马未能留信信,趣装无奈去匆匆,一樽洒尽伤离思,目断南鸿坝水东。”足见凌氏针术之精邃,也表达了作者对凌云感激和惜别之情也。

    在历代传业者中,尤以凌奂为最。奂字晓五(晓邬),晚号折肱老人,世居吴兴(今湖州市)。当时,清庭下令,太医院废置“针灸科”,乃改从其舅父吴古年习内科。虽以内科闻名遐迩,但亦善用家传针灸之法。

    昔道光二十九年,湖州大水,霍乱流行,罹者甚众,晓五用针剌委中、曲池、少商诸穴,并以食盐填脐,盖生附片,以艾灸之法,救治百余人。从游者遍江、浙,计百余人,有《凌临灵方》《医学薪传》《本草利害》等著作传世。

    凌奂之长子绂曾,字初平,亦清代名医,道、光间,颇有医声,曾两膺特召,为醇亲王治病,由医而仕,曾作宰山阴,亦有政绩。其胞弟凌爽泉,寓居沪上,感医道之难行,尝求教于其兄,乃作《示弟庸言》,详论行医者,必需勤奋攻读、谦和待人、谨慎临证、勿谋名利,兹删其家居寒喧,节录要言可供医家借鉴也。

    “我凌氏前明先十三世祖汉章公,精针灸术,治秦藩‘风缓’得效,特召入京。御试以铜人七十二针,针无虚穴,乃授以‘御医’之职。代有传人,寝为世医。

    今古气运不同,南北水土不同,人生老幼不同,时令冷暖不同,病证虚实、寒热不同,讵可一概而施,当细心斟酌。对古人成方,何者为最合,何者为相反,重者减之,轻者加之,或宜于先,或宜于后,略有损益,庶几始为有学、有识之医。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