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中医理论认为,风性轻扬、疏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容易伤人上部,比如肺和头部。
风邪容易和寒、暑、湿、燥、火结合起来侵犯人体,所以古人认为风邪是外感疾病的源头,称“风为百病之长”。
头痛欲裂啊,疼得我天旋地转,直欲呕吐,像是戴上了紧箍咒。说来奇怪,这头痛来得毫无征兆,既没有感冒发烧、外力刺激,个人也没有头痛病史,去医院看看,医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给开了阿司匹林。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病症,我穷根究底的毛病犯起来了,开始静下心来仔细琢磨,头痛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琢磨还真琢磨出了大问题。
头痛从下午开始,而上午我只坐了一趟长途车,这几天气温回升,有乘客把天窗打开,我正坐在风口处,难道是这看不见的风导致了我的头痛?
风为百病之长
就此我咨询了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黄飞,听完我的描述,黄飞说,这种情况就是吹风造成的,这种头痛是外感风邪的一种,好在你身体素质比较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头痛会很快好起来的。
中医理论认为,风性轻扬、疏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容易伤人上部,比如肺和头部。
风邪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容易和寒、暑、湿、燥、火结合起来侵犯人体,所以古人认为风邪是外感疾病的源头,称“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的真面目
风为春季的主气,属六气之一。如果太过或不及则成了一种致病因素,会使正气虚弱或体质易感的人发生疾病。这时,则称之为风邪,居中医理论中“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首。
《素问·风论》中提到“风者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位行走不定、症状变幻无常的特性。如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
风邪有内风和外风的区别,外风的症状主要有出汗、怕风、头晕、头痛、皮疹等,最常见的就是伤风感冒。
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将常见的内风病证依据病因和病机变化及证候特点分为四种证候,即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都表现出掉摇、眩晕、抽搐、震颤的特点。
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内经·灵枢》中提到“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教导人们躲避贼风应该像躲避箭矢一样谨慎。
所谓贼风,是指当人的精神或者意识放松的时候,比如睡眠状态下,或者从背后吹来的风,这样的风像贼一样偷偷摸摸,对人体的伤害最大。夏天有些人贪图凉快,洗完澡后吹冷气,或是整夜的吹风扇就很容易导致伤风感冒或是肌肉疼痛,如果不加注意将成为健康隐患。
结语
依据“五运六气”学说,春季属木,在天为风,在脏为肝,本是风邪多发之日。加之气温乍暖还寒,增减衣物要及时,出汗后尤其注意躲避风邪侵扰。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以健康的体魄拥抱虎年。
“风病”知多少
"风病"是中医学特有的病名,囊括了现代医学中多种疾病。如脑血管意外,中医学称之为中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游走不定的关节疼痛,中医学称之为风痹;由高热引起的惊厥、抽搐,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等。
中医学"风病"的概念有两大类,一类是外风(病),一类为内风(病)。外风(病)是指因感受了自然界中的虚邪贼风而患的病,如面神经麻痹等。内风(病)指因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合、气血运行逆乱引起的诸症,如肝阳化风所见的头晕头昏、面目(或肢体)麻木;阴虚生风所见的腰酸膝软、头目昏花;血虚生风所见的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抽搐等。
“风病”皮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