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此外,三国时代的名医扁鹊、华佗等对护理理论体系的确立也有很大的贡献。如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创造的“五禽戏”,至今仍广泛应于护理实践。
向纵深发展时期
从晋到五代,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中医护理学也向纵深发展。
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一书,深入阐明了脉理,将脉、证、护相结合,把脉象归纳为28种,为中医护理观察病情提供了可靠依据。
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一书,对各种病证从病因、病理到治疗护理等内容描述得有相当的深度。如在“漆疮候”中提到:“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毒……”。说明当时已认识到疾病与过敏体质的关系,为后世提出共物过敏及进敏试验打开了思路。
晋唐医学兴盛,最重要表现在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名著中。这本书不仅是医学的巨著,而且也是护理的经典。书中有护理精湛的艺术和丰富的内容。他很重视医德,强调未病先防。“避瘟”篇中记载了井水消毒和空气消毒的方药,首创了葱管导尿方法,对消毒技术、疮疡切开引流术和换药术等护理操作均有很详细的记载。
高潮时期
宋元时期,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业的兴起,给中医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金元时期,战争频发,疾病流行,客观促进了各医家的学术研究,涌现出金元四大医家。随着医学的分科,护理学也由纵深向高潮发展,主要体现在分科护理方面。
内科:内科辨证施护在宋元两代发展尤为突出,如《圣济总录》的“诸风”专著中,对中风的急救、开关、预防已有详细记载;宋代张锐《鸡峰普济方》中,根据水肿起始部位的特征,把水肿分为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分别给相应的施护;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中还记载一位瘀血痰积的病人,先通过精心护理,后以药治愈的例子,强调了情志护理的重要性。
外科:宋元时间由于战争频发,外伤科护理发展尤为迅速。如在病理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护理上重视扶正祛邪;治疗上重视内治外治相结合。如李迅的《集验背祖方》、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著作,对外科疾病的辩证、护理、用药等都有系统的论述。
妇儿科:妇产科护理到宋代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杨子建的《十产论》,详细记载了横产、碍产、倒产等各种难产及助产法。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一书,对妇科常见病及孕期、分娩及产后护理都作了详细论术。儿科护理,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病的辩证施护都有独特的创见。刘昉的《幼幼新书》,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视和护理,对小儿脐风以烧灼脐带预防之法为世界之首创。
发展新趋势时期
继宋元护理学高潮时期之后,明清时期的中医护理又出现了新发展趋势。李进珍《本草纲目》的产生,赵学敏《本草拾遗》等著作的出现,人痘接种法的推广,温病学及护理的发展均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李时珍是著名药学家,他不但能医和药,而且也会护。在他的《本草纲目》一书中,详细记载了16世纪前的护理经验,为后世研究饮食、服药等护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温病学家叶天士首创了对温病采用察舌、验齿以辨别斑疹、白的护理方法。同时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外感热病的发展途径和传变规律。根据卫气营血四个发展阶段作为辩证施护的纲领,是明清护理发展史上一大成就。叶氏对老年病强调:“颐养功夫,寒喧保暖,摄生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和饮食应“薄味”,力戒“洒肉厚味”等防护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