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概述】
痛经系指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的一种急性发作性小腹疼痛。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期开始时疼痛逐步或迅速加剧,呈阵发性下腹和腰骶部绞痛,重者可出现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乏力,四肢厥冷乃至晕厥等。痛经可分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针灸主要用于原发性痛经。
针灸主要用于防治原发性痛经,从目前积累的经验看,在痛经发生前一周或经前三天进行预防,效果较为满意。方法有体针、耳针、腕踝针及梅花针等,可根据情况选用。
现代针灸治疗痛经的首篇报道见于1951年,在20世纪50年代以针灸治疗痛经的资料颇多。有的通过数十例患者的观察,证实针灸对重度及中度疼痛者,有明显止痛作用。日本的针灸家用皮骨针治疗痛径也有良好的效果。60、70年代,进一步开展了艾灸、耳针及穴位注射等治疗本病,但资料不够多。80年代开始,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文章急剧增多,无论在有效穴位的筛选,穴位刺激法的扩展及病例数的积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所收集的资料统计,针灸治疗痛经的有效率在90%以上。
方法:
- 针灸 -
取 穴:
常用穴:三阴交、承浆。
备用穴:关元、中极。
操 作:
仅取常用穴一穴,如预防效果不理想,全部取或加备用穴一穴。三阴交直刺1~1.2寸,得气后,中等度刺激,平补平泻,持续运针1~2min后,即去针,承浆穴,以28号1寸针向下斜刺5分,待患者有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约3min后取针。备用穴以艾条作温和灸,距离以局部温热不灼烫为度,每次灸15min左右。于月经来潮前针灸,每日1次,连续3次。
效 果: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预防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经期腹部稍感不适;有效:症状减轻,随访1年内仍有复发;无效:症状未见改善。
以上法共治178例,结果临床痊愈101例,显效34例,有效27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1.0%。
注意事项:
(1)本法适宜用于预防痛经症状较重者。
(2)当预防后,月经来潮不痛者,一般可停止针灸;如仍有疼痛,继续用上法治疗。为了巩固预防效果,对病程长症状重的痛经患者,即使针后症状消失,著者建议在每次行经前仍作一次预防,持续4~5次。
- 耳穴压丸 -
取 穴:
常用穴:内生殖器、内分泌、肾上腺、耳背沟、耳迷根、皮质下、交感
备用穴:子宫、肾、神门。
操 作:
先取双侧常用穴2~3穴,用王不留行子,以胶布固定于所选的耳穴上。每次一侧穴,双耳轮替。嘱患者每日自行做不定时按压,每天按压10次左右,每次按压2~3min。耳穴出现发热效果更佳。如预防后,仍显现痛经征兆,可酌加备用穴。每周换贴2~3次。
效 果:
以上法共预防1080例,结果临床痊愈891例,显效159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9.4%。
注意事项:
(1)本法尽管其观察样本大,效果亦较好,但主要用于预防病程短、发作轻者。
(2)预防的起始时间及疗程,可同针灸法。著者经验,为提高效果,可在平时长期贴敷预防。
- 皮肤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