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操 作:
本法目的在于预防哮喘发作,故一般于每年夏冬季节灸治一疗程。一般仅取主穴,体质虚弱者酌加配穴。治疗时,嘱患者正坐低头,暴露背部。取穴须正确(按同身寸取),将预先制备好的如黄豆大艾炷 (系陈艾绒加入少量麝香压制而成) 置于穴上点燃。施灸过程中,当艾炷烧及皮肤开始灼痛时,术者须以两手在该穴区附近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亦可预先皮下注射1%普鲁卡因注射液0.3ml) 。约4~5min待火熄后,用纱布蘸无菌蒸馏水拭净艾灰,再灸第二壮。施灸壮数:腹背部穴各9壮,胸部穴各7壮,颈部穴各5壮。灸毕贴以灸疮膏或胶布。每日更换一次。一般病例每日灸一穴,4~5天为一疗程。
效 果:
疗效标准:痊愈:灸后症状消失,体质恢复,观察三年不再复发;显效:灸后两年内偶或发作,但症状显著减轻;有效:灸后喘咳较以往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无效:灸后病情无变化。
以本法预防哮喘发作共治1788例,其有效率为66.9~94.4%。穴位化脓者疗效满意。并就连贴3年为佳。如有医院观察289例,比较了贴一年、二年及三年的效果,发现以连贴三年最好(P<O.05)。
注意事项:
(1)本法亦主要用于冬病夏防或夏病冬防。
(2)为化脓灸,灸时有一定痛苦,灸后留有瘢痕,应向病人说明。
(3)糖尿病人禁用本法。
- 穴位割治 -
取 穴:
常用穴:膻中、肺俞、定喘。
操 作:
常用穴每次取一穴,三穴可轮换进行。取准穴位后作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用手术刀作纵形切口,长约0.5~0.8mm,深达皮下(不宜过深)。以直血管钳分离切口,暴露脂肪组织,并摘去黄豆至蚕豆大皮下脂肪。之后,血管钳深入切口略施刺激,至患者有明显的疼胀或沉重感后取出,不作缝合,以消毒纱布覆盖。两次割治间隔在7~10天左右,3次为一疗程。
效 果:
共以上法观察456例。结果缓解399例,有效45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6.4%。
注意事项:
(1)本法是从民间总结出来用于防治哮喘。适于无一定时间发作规律者,可于间歇期预防。
(2)割治之法,著者曾作过数年多例观察,一般对轻度或中度症状者,预防效果较好,重度者较差。且本法需一定器械和技术,操作不当,可引起感染或伤及血管神经等组织,不熟练者须慎用。手术前后要注意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 针罐 -
取 穴:
常用穴:定喘、风门、肺俞。
备用穴:膻中、中脘、肾俞、膏肓。
操 作:
一般仅取常用穴,病程久或疗效欠好者,酌加备用之穴。先针刺,将针速刺至皮下,轻轻捻转进针,成人背腧穴进针5~7分,小儿2~3分。刺定喘穴时,针尖可向脊柱方向斜刺。待获得针感后,可用架火法拔罐,即在针尾上缚一含95%酒精之棉球,点燃后将罐扣上,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留罐15min。亦可先留针20min,中间行针1~2次,以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取针后再以闪火法,在风门穴与肺俞穴之间拔罐,留罐10~15min。留罐时间,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上述治法,隔日一次,穴位可轮换。10次为一疗程。
效 果:
以上法共治63例,其中留针加罐法9例,临床控制5例,有效3例,无效1例;不留针加罐治疗54例,显效19例,有效2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