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2 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的区别治疗
这里只谈针灸治疗,主要是在中风发生后的早期,即急性期阶段。恢复期与后遗症期一般没有大的区别。现今医学发展迅速,目前中风病的治疗,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可予“开窍启闭”“平肝息风”,可选内关、水沟、三阴交、太冲等为主穴治疗。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于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三阴交系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有补肾滋阴、生髓之功。肾主精,精生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可促进大脑生理功能的恢复。水沟为督脉、手足阳明之合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颠,泻水沟可调整督脉,开窍启闭以健脑宁神。笔者对脑出血的病人,在病情稳定一周以上尚用此法,以防血压升高,同时配相应的体针。对于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不用头针及舌针,在恢复期亦慎用。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只要血压平稳在140/90 mmHg以下者多用百会,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有语言障碍者加语言区,以及配相应的体针,如风池、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也可用舌针治疗。
3 对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疗效判断标准的看法
就现今时期还尚可,对日后的发展而言,有些过于简化。能否借鉴康复的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6级评定,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如PULSES评定,Barthel指数评定等等,加以细化量化使针灸疗效判断标准更加完善、科学。
4 对各种兼症的针刺治疗
4.1 针刺治疗肢体功能障碍:以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也可以阳经为主,辅以阴经腧穴。在体针治疗的同时予“醒脑开窍”法。在手法针刺的基础上用电针治疗,硬瘫电针用连续波,软瘫用疏密波。上肢瘫用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下肢瘫用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穴。半身不遂者也可取患侧的井穴,予三棱针点刺放血;针刺头针时可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也可用舌针治疗。在体针治疗时予健侧与患侧肢体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疗效优于只取患侧或健侧者。
4.2 语言障碍:患者表现为失误或语言謇涩。针刺予头针语言一区、二区、三区,配风池、哑门、廉泉等穴,也可配舌针。
4.3 面瘫:取面部的阳白、下关、太阳、迎香、地仓、合谷、风池及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
4.4 吞咽困难:取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及廉泉穴。
4.5 二便失禁:水沟穴强刺激,取百会、内关、三阴交“醒脑开窍”,局部针灸中极、关元、气海穴。
此外,手足肿胀、麻木者可取八邪、八风,痰盛者可取丰隆。
以上针刺治疗在手法的基础上予电针治疗。
5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中风病在早期介入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对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针刺之补泻要结合病人的体质因人而异。
中风病人在予舌针治疗时要嘱患者不得言语、咳嗽,以防针刺穿透出血,个别有舌痛者,可待痛减后再予治疗。
对于神志不清者或烦躁不安者,一定要有其家属配合,方可针刺。
部分中风病人患侧肢体特别是下肢有不自主的突然屈曲内收动作,在针刺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将其膝关节压紧制动,以防出现弯针、断针现象。
中风是一种急性疾病,它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不清或口呙为主要表现。它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而似“风”,故名中风。
一、辨证
一)中脏腑
1、闭证:
主要表现:突然昏仆,神识昏昧,两手紧握,牙关紧闭,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