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评判标准: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形状、便次正常,连续镜检阴性,结肠镜检查肠壁表面光滑,钡剂灌肠无钡剂停留;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镜检有少量上皮细胞或脓球,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轻度充血,溃疡面消失或变浅,钡剂灌肠肠壁微粗糙;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未改善。
共治82例,基本痊愈62例(75.6%),有效20例(24.4%),有效率达100%[9]。
针灸(之二)
(一)取穴
主穴:分2组。、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阿是穴;2、俞、胃俞、大肠俞、上 、次 。
配穴:脘腹胀满,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者加合谷、太冲;下痢赤白,赤多白少者加三阴交血海;脾胃虚弱者加中脘;肾阳虚衰加肾俞。
阿是穴位置:腹部疼痛最敏感处。
(二)治法
主穴单取第一组,也可两组交替,配穴据症加用。局部常规消毒,以28号1.5~2寸毫针快速捻转进针,得气后针感放射至下腹部,留针30分钟,5分钟捻转1次,关元、足三里用补法,天枢、上巨虚用泻,余用平补平泻,出针后按压针孔。然后用神灯治疗仪照射关元穴,无条件者可用艾条雀啄灸神阙及上 、次 穴各30分钟,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休息3天行第二疗程。
(三)疗效评价
用上述方法共治疗143例,近期治愈100例,好转3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5·1%。[12~15]
隔饼灸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中脘、气海、足三里;2、大肠俞、天枢、上巨虚。
配穴:脾胃虚弱加脾俞;温热蕴结加水分;脾虚肝郁加脾俞、肝俞;脾肾阳虚加关元;便秘加中注;脓血多加隐白。
(二)治法
药饼制作: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黄连研成细粉,密藏备用。温热蕴结以黄连、丹参、红花、木香为主药;其他各型以附子为主药,配以适量肉桂、红花、木香、丹参等药。每次取药粉2.5克,加黄酒3克,调成厚糊状,并制成直径2.3毫米,厚度0.5毫米的药饼。
主穴均取,每次1组,配穴据症而加。将药饼置于穴位上,上放置底径2.1毫米,高2毫米,重约2克之艾炷灸灼。脾胃虚弱型各灸3壮;温热蕴结各灸2壮,其中足三里、上巨虚各灸4~7壮,要求有较强的感应。脾虚肝郁均灸3壮,脾肾阳虚主穴3壮,配穴4壮;便秘者中注灸2壮,天枢少灸或不灸;脓血甚者,隐白灸4~7壮。
(三)疗效评价
以类似上述标准评判,共治42例,基本痊愈24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达100%[10]。
化脓灸
(一)取穴
主穴:天枢、足三里、脾俞、章门。
配穴: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2穴,据症加配穴。采用3年陈艾绒,加少量人工合成麝香,做成0.7×0.7cm艾炷直接灸,每穴3~5壮,灸后小膏药贴灸穴区,使之化脓,直到灸疤愈合为止。
另外可配合中药内服:广木香5g(冲),槟榔10g,青陈皮各10g,吴萸炒黄连5g,吴萸炒黄柏10g,炒枳壳10g,制大黄10g,焦楂25g。腹痛甚加红藤、元胡;脓血便加白头翁、地榆、赤芍;粘液便加苍术、姜半夏;腹冷喜暖或进冷食症状加剧者加吴萸、炮姜。每日1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