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81例,痊愈34例,显效43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4,5]。
针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迎香。
配穴:肝俞、 肾俞、气海。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下同)。
(二)治法
上穴均取。先针配穴(双侧),进针后平补平泻,然后在针柄上置1~3厘米艾条施灸5~10分钟。针双侧迎香,待针下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并在黄褐斑中央施无瘢痕灸3~7壮。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5例,结果痊愈21例,显效3例,有效1例,其总有效率为100%[6]。
拔罐
(一)取穴
主穴:背三角区。
配穴:耳背部静脉。
背三角区位置:位于背部,在大椎穴和两侧肺俞穴点所组成的三角形之区域内。
(二)治法
背三角区,用皮肤针叩刺,每次选择1~2个叩刺点形成15个左右出血点即可,叩刺后用2号玻璃罐闪火法拔罐,出血量掌握在1毫升以内。耳背部静脉,挑选显露者,以手术刀尖点刺,出血3滴即可。上述方法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86例,结果痊愈(色斑全部消失)102例,显效(色斑消退达80%以上)131例,有效(色斑明显减轻,但未达到显效标准)231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95.5%[8]。
刺血
(一)取穴
主穴:耳背沟、胃、热穴。
配穴:均为体穴,分3组:1.大椎、至阳;2.身柱、筋缩;3.神道、命门。
(三)治法
采用刺血之法。耳穴刺血法:每次选1个穴区(一侧),严格消毒后,用手术刀或三棱针快速刺划出血,注意不可过深伤及软骨,只可刺破表皮,用挤干之酒精棉球轻轻吸去渗出之血,直至血液凝固为止,随后用消毒敷料按压。出血量以每次使用2~4个棉球为宜。体针法:每次选1组穴,可用左拇、食指捏紧穴区皮肤以防痛,右手执皮肤针(梅花针)行重度叩刺,直至局部明显渗血,用闪火法拔上大号玻璃罐,每次吸拔15~20分钟,以出血3~5毫升,局部皮肤出现瘀紫或深红为度。耳体针法,同时进行,开始隔日1次,穴位轮流使用,显效后,每周1次,2~3个月为一疗程。 女性月经期间不宜治疗。
(三)疗效评价
共治240例,痊愈151例,显效20例,有效19例,其总有效率为100%[7]。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耳尖、面颊、额、颞、外鼻;2、阿是穴。
配穴:内分泌、肾、脾、肺、缘中、内生殖器。
(二)治法
主穴为主。第一组采用刺血法,耳尖必取,按揉至耳廓充血后用消毒三棱针迅速刺入1~3mm,出针后,用双手拇食轻挤四周,每次放血10~15滴;余穴按病灶相应部位取之,以三棱针点刺破皮为度,以渗出血珠为佳。第二组以0.5~1寸毫针直接刺在皮损区,或包围皮损区针刺。一般正中直刺一针(皮下),四周斜向中心横刺四针(皮内),留针30分钟。
配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天按压耳穴3~4次,按压至耳廓发热或有烧灼感。
上法均每周1~2次,1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