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电兴奋:可采用直流感应电疗机或点送电疗机。本法适宜于无肌肉萎缩之瘫痪肢体。每次选3~4穴。用圆柱形电极上包3~4层纱布,用生理盐水湿润后,进行放电刺激,刺激量不宜过强。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可轮用。
5、艾灸:用艾条灸。适用于肢体发凉,瘫痪明显者。每次选4~5穴,回旋灸,每穴15~2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宜。每日1次,可嘱患者或家属代灸。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肢体畸形及功能有所恢复,肌肉萎缩改善,一般生活能自理;好转:肌力略有增强,皮肤温暖,肢体畸形和功能活动稍有恢复;无效:症状和体征治疗前后无变化者。
共治1085例,临床痊愈349例,显效509例,有效2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9.5%[4,5]。
电排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脾经、胃经经线及穴位,如髀关、梁丘、足三里、丰隆、解溪、箕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等。2、胆经、膀胱经线及穴位,如环跳、风市、阳陵泉、阳辅、丘墟、临泣、秩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
配穴:任督脉经穴,如大椎、身柱、命门、气海、中脘、关元等。
(二)治法
主穴两组交替轮用。配穴每次选2~3穴。取穴时应据患者病变部位,经络循行走向,并结合麻痹肌群的分布和功能状态进行选样。针刺时间按子午流注纳子法,在脾胃经气血旺盛的辰、巳(即上午7时至11时)时操作为宜。
操作法:在确定有关经线后,从受损部位的始端起,依次进针,宁失穴而不失经,针间距约3厘米,相连成排,每次用两条经线之穴位。然后,依次运针,激发得气,得气后加大指力,以插为主,插多提少,诱发针感循经上下传导,使针感直达病变经络。最后,用细铜丝缠绕,连结各针。然后,接通脉冲电针仪,进行电刺激。刺激方法为,先密波刺激1分钟,疏波7分钟,疏密波2分钟,最后为断续波10分钟。电流强度,随波形变化而逐步增强。每次共治疗20分钟。每日针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三个疗程为一阶段,停针6个月后,再作下一阶段治疗。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跛行纠正或基本纠正,能跑步,或行走5千米以上,患肢蹬力15~20千克,单肢跳20~50次,肌力差缩小3/4以上,肢围差缩小1/3以上,腱反射近似健侧;有效:治前拄单拐或扶腿助行,治后弃拐行,或扶双拐改单拐,患肢蹬力10~15千克,肌力差缩小1/2以上,肢围差缩小1/4以上,腱反射弱于健侧;好转:运动功能及肌力,较治前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共治1000例,结果显效360例(36.0%),有效340例(34.0%),好转260例(26.0%);无效40例(4.0%)。总有效率为96.0%。年龄小,病程短(<5年)效果较好,以臀大、中、小肌恢复较快,股四头肌及内收肌恢复较慢[6]。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肩Yu、曲池、外关、合谷、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下巨虚、解溪、血海、阴陵泉、大肠俞、秩边、环跳、承扶、太溪、绝骨。
配穴:足内翻加正扬、丘墟;足外翻加三阴交、商丘。
(二)治法
主穴为主,据症加配穴。每次取4~6穴,以氦氖激光治疗机照射,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5~7毫瓦,功率密度9600毫瓦/平方厘米,光纤芯径<200微米,每穴直接照射8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3疗程为一阶段,阶段间隔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