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外阴白色病变,亦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系指一组女阴皮肤、粘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以外阴干痒,出现白色斑片并逐渐表面角化、粗糙变硬乃至皲裂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分增生型、硬化苔藓型及混合型三型。以30岁以上妇女多见。本病病因不明,晚期少数可发生癌变。现代西医学以往主张手术,但复发率甚高。目前多采取局部用药治疗,有一定效果。
针灸治疗本病,在古文献中尚未查阅到有关记载。现代较早的报道,见于70年代末[1]。从80年代开始,不少单位开展对本病的治疗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在针灸之法上,除了采用主的毫针刺、艾灸、耳针、穴位注射、穴位激光照射等外,还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如挖掘民间传统的麻线灸法,配合中草药外用,效果较好[2];又如将近年新研制的电热针方法,通过针刺局部热辐射扩散,可使白斑面积缩小,颜色改变。另外,发现运用子午流注针法在改善全身症状上较之普通针法疗效更好[3]。根据近年来报道的700余例统计,有效率在90%以上。
针灸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机理,近年来也作了一些工作。实验研究中观察到,针灸治疗后可使E-玫瑰花形成及免疫球蛋白原偏低的均值提高,表明是通过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的。
【治疗】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横骨、会阴。
配穴:血海、神门。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2~3穴(均双侧)。用激光针灸治疗仪,波长6328埃,功率3~5毫瓦,光斑直径2毫米左右,照射距离为2~5厘米,每穴照射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35例,痊愈10例(28.6%),显效为13例(37.1%),有效8例(22.9%),无效4例(11.4%),总有效率为88.6%[9]。
电热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会阴、曲骨;2、阿是穴。
配穴:中极。
阿是穴位置:病损区(下同)。
(二)治法
每次仅用1组主穴,如疗效不显再加中极,或两组主穴同时应用。进针时,均采取平刺或斜刺法,针体与皮肤呈15~45度。进针方向,腧穴均朝病变部位,阿是穴不论。进针深度为1.5~2.0厘米。其中萎缩型者表皮菲薄,皮下血管少,宜深刺其病变处;而增生型皮肤增厚或水肿,皮下血管较前者丰富,可浅刺。体穴每穴进1针,阿是穴进针根数据病损面积大小而定。针毕后开动电热针机,电流强度为50~70毫安。进针后5~10分钟,测皮肤温度,控制在37℃~42℃。留针30~40分钟。治疗初期宜每日1次,7~10日后改为隔日1次,3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阴痒、阴痛等自觉症状消失,女阴粘膜色泽、弹性恢复正常;显效:自觉症状消失,白色病变区的色泽转成粉红色或淡黄、淡褐色,弹性基本恢复;有效:阴痒、阴痛等症状减轻,色泽变化不明显;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变。
共治430例,按上述标准,治愈率为66.0~88.0%,有效率为95.0~100%。曾对停针半年以上的62例病人进行随访,有随访结果的58例,其中疗效巩固在出院水平者52例(89.7%),退步者6例(10.3%),说明有一定远期疗效[4~7]。
艾灸加耳针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