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概述】
急性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突然发生剧烈的疼痛而言,其病势急剧,变化迅速,是常见而重要的急性证候之一。针灸治疗腹痛,始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腹痛,腹张(胀)……皆久(灸)足泰(太)阴温(脉)”。《针灸甲乙经》中足三里、复溜等45个穴位的主治涉及本证;《肘后备急方》采用“灸乳后三寸”、“抓其脐上三寸”等方法来治疗“卒腹痛”。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认为灸胞门、天枢等穴,对本证有效;《外台秘要》载述《救急方》、《张文仲方》等古医籍中与本证相关的内容。及宋,《医心方》与《针灸资生经》分别收录灸法、熨法、火针、“玉抱肚”等方法治疗腹痛的经验。金元时期的窦汉卿强调八脉交会穴中内关、公孙、列缺、照海对本证的治疗作用;《济生拔粹》按照不同的经络对腹痛进行分型治疗。元明时期的《世医得效方》、《奇效良方》等载有用熨法、外灸膏、代灸膏等治疗本证的民间验方;《卫生宝鉴》、《名医类案》等则记载了用艾灸、热熨、放血等方法治疗本证的医案。
现代医学中凡非手术治疗的内外科各类急腹痛均可归于此证范畴。
【病因病机】
导致急性腹痛的病因颇多。有因外感寒邪,过食生冷,寒滞于中,气机不利而痛;有因暑热之邪侵袭或恣啖辛热之品,热郁于内,气机不和而痛;或因情志怫郁,肝胃不和,气机壅塞;或因跌仆创伤,蛔虫窜扰,气滞血瘀,气机活动阻滞,不通则痛。
【辩证分型】
急性腹痛多实,可辨为三型。
(一) 寒痛
痛势急暴,得温稍减,遇冷更甚,大便溏薄,四肢欠温脉象沉紧,舌苔白腻。
(二) 热病
腹痛剧烈,腹壁拘急,胀满拒按,烦渴引饮,便秘溲赤,脉象浮数,舌红,苔黄腻。
(三) 实痛
气滞为主,腹痛腹胀,攻窜不定,痛引少腹,脉弦,舌质暗;血瘀为主,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脉细或涩,舌质青紫而兼瘀斑。
【治疗】
(一) 寒痛
1.治则:散寒祛痛。
2.处方:关元、下巨虚。
3.方义:腹痛病位多在下焦,温灸关元可消下焦之积寒,则阳气得伸;下巨虚属胃经而为手太阳之下合穴,太阳主表,取是穴可达寒邪,通腑气。阴寒散,气机利,则腹痛可止。
4.治法:关元宜隔姜灸,须大炷重灸至痛缓,亦可先施以热补法,继用泻法,以热补为主,在留针期间,艾卷薰灸针柄。下巨虚施泻法。留针时间长短,须视疼痛症状改善而定,30分钟~1小时不等,下同。急性腹痛症情危重或针灸疗效不显者,须配用或改用其他中西医疗法。
5.古方辑录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小腹疼痛不可忍者,刺任脉关元一穴,次针足阳明经(足)三里二穴。”
《神应经·腹痛胀满门》:“小腹急痛不可忍及小肠气……: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灸五壮,男左女右,极妙。二足皆灸亦可”。
《针灸聚英·卷二》:“腹痛:……宜灸气海、关元、中脘”。
(二) 热病
1.治则:清热通腑。
2.处方:内关、气海、行间、建里。
3.方义:内关为心包经之络,别走少阳三焦,配气海可通调腹内之气机,理气镇痛;行间为肝之荥,刺之可清下焦之邪热;建里,泄腑热而通腑气。
4.治法:均用凉泻法。宜持续运针至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