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2.治疗部位
(1) 经穴:经穴用于火针,每次不宜多取,应选主穴,且须在四肢、躯干部肌肉丰厚处选穴。如《针灸资生经》治足卒肿,仅用足三里一穴,腰痛不得俯仰只取肾俞。
(2) 病所:一般是以火针直刺病所,“痈疽始发,或小或大……宜当头以火针针入四分”(《圣济总录》)。亦可散刺病痛周围之处,“心脾疼……令儿女各以火针微刺之,不拘心腹,须臾痛定”(《针灸资生经》)。
3.操作方法
具体操作,以《针灸聚英》最详:“以麻油满盏,灯草令多如大指许,丛其灯火烧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烧令通红,用方有功。”且宜“先令他人烧针,医者临时用之”。运用火针,要求“以油火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即于人有损也”。方法可分为:
(1) 深刺法:即以火针深刺入穴,迅即出针,按压针孔,“凡行火针,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寻即以左手速按针孔上”(《针灸聚英》)。
(2) 散刺法:以火针频频点刺,不计次数。使症状减轻或消失。既包括不拘部位的较大面积浅刺,亦可反复叩刺某一穴位,如王执中治疗腰痛,“火针微微频刺肾俞,则行履如故”。此法已鲜报道。
(3) 刺血法:此法在古籍中记载很少。《针灸资生经》中提到,王执中治其母突发脚肿之症,“以针置火中分热,于三里穴,刺之微见血,凡数次,其肿如失。”火针刺血法,结合了火针刺和刺血二法,我们以为。如能进一步加以探讨,可能对治疗某些急症有一定临床价值。
四、急症灸法
灸治急症,应用最早。因其效速力宏、法便方简,颇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正如清•吴亦鼎所言:“风寒卒中,危在须臾,用药有所不及,灸得其要,立可回生”(《神灸经纶》)。现代对灸法重视不够,因此,系统整理研究古代医家经验更属必要。有些内容在第二章中有所涉及,这里再作一归纳,俾有利于应用。
1.急症灸治部位
(1) 病所:即直灸患处。一般多用于治疗疔疮痈疽,犬蛇咬伤之类。如“疔疮一证,……甚则以蒜膏遍涂四围。只露毒顶,用艾著肉灸之”(《类经图翼•十一卷 针灸要览》)。《针灸大成》亦记述:“狂犬咬伤人:即灸咬处疮上”,“蛇咬伤人:灸伤处三壮。”
(2) 奇穴:急症灸治,多用奇穴,此类奇穴,均系古代医家长期针灸实践之结晶,如《肘后备急方》记载华佗用以治疗霍乱已死的肘椎穴,“已试数百人。皆灸毕即起坐,”说明进行过反复临床验证。奇穴特点,治病专一而疗效特殊,如《备急灸法》载述之骑竹马灸穴,各种发背痈疽,“并用此法灸之,无不安愈。”至今仍有人灸此穴而获效。奇穴之效虽较专,但也并非均局限于一病一疾,特别在近代奇穴的治疗范围似有扩展之势。
(3) 经穴:经穴灸治急症,最为普遍,且早已应用。如 “狂而新发……灸骶骨(长强穴)二十壮。”一般用作灸治的经穴;大多可治疗急症。《黄帝明堂灸经》所载成人灸穴169穴,近160穴主治项下列有急性症候。但古代医家在实际临证应用中似有以下特点:
1)肘膝以下五输穴多用于卒闭实热之急候:井穴,乃阴阳交接之处,常用以灸治因阴阳气机一时逆乱之卒死,“一切急餍暴绝,灸足两大指内,去甲如韭叶”(《医学入门》)。“荥主身热”(《难经》),《针灸资生经》载有:妒乳“急灸鱼际二七壮。”原穴为脏腑元气经过留止之处,“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难经》)。经穴“主喘咳寒热”(《难经》)。有些医家喜合用而治疗更为复杂之病候,如:“热厥心病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洪大,当灸太溪及昆仑”(《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合穴,“主逆气而泄”(《难经》),故对逆气奔豚,骤然积聚作痛之急候有效,“肺积,名息奔在右胁下。尺泽、章门、足三里”(《神灸经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