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概述】
药棒疗法是用特制的木棒蘸上配好的药液,在人体适当的穴位上进行叩击,使拘急之经脉柔润,闭阻之经脉畅通,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
公元1742年,清年吴谦等编纂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外治法篇》有“振梃,即木棒也,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梃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的记载,可谓是药棒疗法的最早记述。民间尚有“神棍”、“魔棍”、“打棒子”、“敲膀子”等称谓。今人童三元氏等依治疗部位不同,使用不同形状之木棒,并蘸药液用不同手法叩击,使这一古老疗法重放异彩,治疗范围扩大,疗效较前优越,深受病者欢迎和医家重视。
【基本内容】
1.配制药液:取川乌、草乌、没药、三七、细辛、乳香等适量按常法入白酒内浸泡后滤液备用。
2.制做药棒:以梨木或枣木为原料,根据叩击部位不同,制成长22-50厘米不同形状及大小的木棒,表面磨光滑。
3.穴位选择:
(1)取穴原则:根据受累关节不同,遵循三条原则。即以痛为腧,由点到面;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经筋结聚处取穴。
(2)常用穴位:肩部有肩髃、肩髎、巨骨、秉风、臂臑、肩贞;肘部有曲池、肘髎、天井、手三里、少海、支正;腕部有腕骨、阳溪、阳池、神门、养老、太渊、外关;髋部有环跳、居髎、承扶;手指部有指边(即各指关节处);膝部有犊鼻、阳陵泉、膝眼、鹤顶、照海、阴谷、委阳、膑中、膑缘;踝部有丘墟、解溪、昆仑、跟平。痛甚,加肾俞、足三里、曲池、阿是等穴;发热加丰隆、大椎。
【操作方法】
一、擦药方法:在拟擦药的部位上先点穴按摩10分钟,或热敷20分钟。清洁局部皮肤,将预制的发团蘸取温热的药酒,在患部作面积为8×8厘米范围的搓擦。搓擦的力量要温和,绝对不能擦破皮肤。搓擦1小时左右可见皮肤浮起,毛孔张开,皮肤颜色转白而渐转微红。再擦半小时左右,毛孔中渐有无色透明的分泌物渗出,其量渐多,皮肤颜色则渐呈淡褐色,此时擦药完毕。在擦药过程中要不断蘸取药酒。
二、敷贴膏药:在擦药部位上敷贴略大于擦药面积的宝珍膏。敷贴前,先将膏药烘软稍温,敷贴后加压包扎。在开始的5天内分泌物较多,并由无色透明转为乳白色脓样稠性分泌物,须每天换药2~4次。换药时,轻轻揭开膏药,用消毒棉花球或柔软的纱布揩除分泌物,创面周围用酒精棉球擦拭。5天后分泌物逐渐减少,换药次数亦可随之减为1~2次。约10天左右分泌物消失,创面干燥而呈深褐色。如风湿痹痛可在膏药内掺入适量丁香肉桂散。
【适应证】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疼痛等。
【禁忌症】
胸部靠近心脏处、头面部、开放性损伤、骨折尚未愈合等均禁用。年迈体衰、病重、空腹、疲劳、酒后、过度紧张等慎用。
【注意事项】
①运用本法除叩击时局部有疼痛感外,经叩击后大多出现青、紫、乌、褐等血疹样斑块。斑疹出现之多少也可说明病情之轻重,随疹块的出现及扩大,叩击范围也应随之而扩大。症状消失或好转,斑块也随之减少或消失。
②叩击腹部时宜轻叩,不可重叩。
③药酒的药物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而灵活配制,不必拘泥于一方。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