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症状自测 > 腰部 > 正文

肾阴阳两虚是怎么回事,肾阴阳两虚怎么办?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5-1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肾阴阳两虚部位:

腰部

肾阴阳两虚科室:

内科 中医科

肾阴阳两虚相关疾病:

暂无

肾阴阳两虚相关检查:

肾阴阳两虚应该如何诊断

  肾阴阳两虚:则有五心烦热、盗汗或自汗、四肢发凉、遗精失眠、多梦、舌红无苔、脉细数或舌淡苔白、脉沉迟。

  传统医学所讲的“肾虚”概念中的“肾”,不仅指解剖学上的肾脏,而且是一个生理作用相当广泛,与人体生殖、生长发育、消化、内分泌代谢等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重要脏器。“肾虚症状”也就是一宽泛的概念,他包括泌尿系

肾阴阳两虚概述:

  肾阴阳两虚:则有五心烦热、盗汗或自汗、四肢发凉、遗精失眠、多梦、舌红无苔、脉细数或舌淡苔白、脉沉迟。

肾阴阳两虚病因:

肾阴阳两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中医认为,肾主水,肾阳对水液有气化蒸腾作用,若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无力,则出现小便清长等表现,故肾阳虚证存在着肾脏的病理改变。

  肾阴虚,是肾赃阴液不足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

肾阴阳两虚诊断:

肾阴阳两虚鉴别诊断:

肾阴阳两虚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中医认为肾虚分为4种,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肾阴阳两虚。

  ①肾阳虚:(俗称命门火衰)则有阳虚的临床表现:如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晃白、性欲减退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迟。

  ②肾阴虚:(俗称肾水不足)除有肾虚的表现外还有阴虚的临床表现: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③肾气虚:气短自汗、倦怠无力、面色晃白、小便频多、遗精早泄、舌苔淡白、脉细弱。

  ④肾阴阳两虚:则有五心烦热、盗汗或自汗、四肢发凉、遗精失眠、多梦、舌红无苔、脉细数或舌淡苔白、脉沉迟。

  肾阴阳两虚:则有五心烦热、盗汗或自汗、四肢发凉、遗精失眠、多梦、舌红无苔、脉细数或舌淡苔白、脉沉迟。

  传统医学所讲的“肾虚”概念中的“肾”,不仅指解剖学上的肾脏,而且是一个生理作用相当广泛,与人体生殖、生长发育、消化、内分泌代谢等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重要脏器。“肾虚症状”也就是一宽泛的概念,他包括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及消化、血液、呼吸等诸多系统的相关疾病。所以,肾虚的症状很多,概括如下:

  肾虚的症状在脑力方面表现为:记忆力下降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工作效率降低。

  肾虚的症状在情志方面表现为:情绪不佳 情绪常难以自控,头晕,易怒,烦躁,焦虑,抑郁等。

  肾虚的症状在意志方面表现为; 信心不足,缺乏自信,工作没热情,生活没激情,没有目标和方向。

  肾虚的症状在性功能方面表现为:性功能降低 男子性兴趣降低,性欲降低,阳萎或阳物举而不坚,遗精、滑精、早泄,显微镜检查可见精子减少或精子活动力减低,不育。女子子宫发育不良,如幼稚子宫、卵巢早衰闭经月经不调,性欲减退,不孕等。

  肾虚的症状在泌尿方面表现为: 尿频,尿等待,小便清长等症状。

  肾虚的症状还可能有:早衰,健忘失眠,食欲不振,骨骼与关节疼痛,腰膝酸软,不耐疲劳,乏力,视力减退,听力衰减。 脱发白发、头发脱落或须发早白,牙齿松动易落等。 容颜早衰、眼袋、黑眼圈,肤色晦暗无光泽,肤质粗糙、干燥,出现皱纹,色斑,中年暗疮,肌肤缺乏弹性;嗓音逐渐粗哑,女性乳房开始下垂,腰、腹脂肪堆积;男性早秃等。

肾阴阳两虚预防:

肾阴阳两虚应该如何预防?

  中医讲究辨症论治,对症下药,补肾需要辨明阴阳,不分阴虚阳虚,乱用补药,不但对健康没有好处,而且可能会造成伤害。

  通俗地说,肾阴虚就是在症状上主要表现为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两颧潮红,口干舌燥,盗汗遗精,舌红少苔等阴虚内热的症状,这个时候最适合服用我们所熟悉的六味地黄丸。

  肾阳虚则在症状上多表现为腰膝冷痛酸软,肢冷畏寒,尤其腰以下发凉,平时总比别人多穿两件衣服,夜尿频多,精神疲惫,阳痿,水肿,小便清长、失禁或不利,舌质淡等阳虚内寒的症状。有这些情况就要选用专门用来治疗肾阳虚的复方雄蛾益阳胶囊(口服液),它是温补肾阳的经典方剂。

  糖尿病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现代疾病,根据个人体质及疾病的发展过程,可能是肾阴虚也可能是肾阳虚,在辨明阴虚或阳虚后,才可对症选用六味地黄丸或复方雄蛾益阳胶囊(口服液)。根据自己身体症状,必须要对症下药,辨证施治,弄清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是关键。在自己判断不准的情况下,一定要到医院咨询专业医师。补药不能乱吃,补肾也不能乱补。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